蘇州同里古鎮是一處非常推薦小伙伴們前去游玩的旅游景點,其中有著眾多好玩的景點,接下來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想去游玩的小伙伴們快來一起看看吧!
1、明清街
古鎮商業街之一。1996年建,長160余米,為明清建筑風格,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兩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遺風”四字由費孝通題書。
2、耕樂堂
位于西柳圩,陸家埭中段,朝東面河,系明代處士朱祥所建,由時任南京國子監學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記。朱祥,字廷瑞,號耕樂。堂名取其號。
3、同里濕地公園
位于鎮東北部,東南與江南水鄉古鎮周莊為鄰,北依澄湖,南鄰白蜆湖,是同里與周莊旅游線路的必經之地。園內已初步建成水杉林、池杉林、枇杷園、香樟園、銀杏園、桃園、藥草園、翠梨園、竹林園、苗圃、魚塘等。
4、王紹鏊紀念館
在富觀街35號,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布展面積400平方米,以弘揚王紹鏊精神為主題,以王紹鏊革命戰斗的一生為主線,通過實物、繪畫、圖片等手段再現王紹鏊同志的光輝業績。其中,一樓為專館,陳列有文獻、實物、圖片、文字等,內容共分十二個部分,分別展示了王紹鏊同志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歷。
5、松石悟園
簡稱“悟園”,即“松屏石展館”所在地,在石皮弄中,鄰近吉利、太平、長慶三橋,與珍珠塔景區一墻之隔,由富觀橋南行百步即抵。
占地1600平方米。園名出于收藏者的詩: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書,吾心靜處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譯天書、感悟人生為展館之旨,故謂“悟園”。
6、陳去病故居
是一處古樸的清代民居,占地1364平方米,門楣上方原有“孝友舊業”匾額,進門有半亭、家祠舊跡,百尺樓、浩歌堂等建筑。浩歌堂面闊三間,1920年此屋落成時,陳去病適閱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會,取名“浩歌堂”,是會客之所,堂中原懸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橫匾。“女宗共仰”匾系孫中山先生褒揚陳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誨,以致于成”而親筆所題。百尺樓藏書和寫作的地方,一樓一底,十分簡樸。所著《百尺樓叢書》,即以此樓定名。
7、羅星洲
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位于鎮東,是同里湖的一個小島,須乘小船前往。
8、南園茶社
位于古鎮區南端歷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曉煙”景致之中,與陳去病故居隔河相望。初名“福安茶社”,建于清末,四開間,傳統磚木結構,清代風格木雕裝飾,上下兩層,總面積約400平方米。
9、崇本堂
位于富觀街長慶橋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東南與嘉蔭堂隔河相望,西與長慶橋等三橋相望。錢幼琴,同里人,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購買顧氏“西宅別業”部分舊宅翻建,有門廳、正廳、前樓、后樓、廚房等五進。雖不足一畝,建筑體量不大,但非常緊湊和精致。
10、嘉蔭堂
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國11年(1922),四進,門窗梁棟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厙人,先于蘆墟開設油坊,發跡后遷于同里營建宅第,共耗白銀兩萬兩。與詩人柳亞子同宗。
主建筑仿明代結構,俗稱“紗帽廳”。因梁頭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該庭院高大寬敞,肅穆莊重。五架梁兩側中心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鳳穿牡丹”。梁底則刻有“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紗帽翅”(即梁頭棹木)上刻有《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等八幅戲文透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這組透雕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
11、三橋
指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太平橋,跨于東柳、漆字兩圩,梁式。吉利橋跨漆字、秵?兩圩,處太平橋、長慶橋中間,拱形橋,橋之南北兩側都有橋聯。長慶橋,俗名謝家橋,跨東柳、秵?兩圩,舊名福建橋,又稱廣利橋。
12、退思園
建于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以池為中心,諸建筑如浮水上。
內宅建有南北兩幢樓(總共十樓十底),以園主字名為畹薌樓,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兩樓之間由“走馬樓”回廊貫通,南北一式落地長窗,五樓底掛落欄檻,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復廊東西兩側各設樓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陽,又為主仆上下時避讓。畹薌樓下另設下房數間,供侍者居用。內宅為園主居住及藏寶重地,因此內宅兩側石庫門均用清水方磚砌成,以防火防盜。磚木結構的封火門,據說在同里的明清建筑中,僅此兩扇尚屬原物,其馀都為近世復制。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