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一場好的完美的旅行,并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到的,那都是經過了非常精心的準備,做好了攻略并且實施中也很好的變通才變成完美的旅行,所以說旅行還是很能使人成長的。

旅行能改變人嗎 旅行能讓人成長嗎
有些感受是馬上能說出來的,有些感受,可能是聊著聊著才能感覺出來。
比如,看的地方多了,肯定眼界就不一樣,經歷了多了,肯定見識就不一樣,看遍了名山大川肯定跟困在一個地方沒有過什么經歷的人不一樣。那么多年,那么多人,那么多事兒,總會讓你自己有不一樣的感觸。
但是,無論是坐井觀天也好,是環游世界也好,只要是自己喜歡就好,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喜歡做的點,這些事情,都是自己選擇的,也未必環游世界回來的人就一定要改變些什么,也未必固守一地的人胸懷和眼界就一定狹窄。
所以,近年來,不同的媒體不斷的炒作和引導年輕人走出去看世界,非要把旅行賦予上什么意義,說什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世界是很大,也歡迎去看看。
但是,旅行,其實并沒有意義,旅行就是旅行,就是在一個你呆煩了的地方去一個別人也呆煩了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的過程,真的有什么意義嗎?
:“有沒有”?
“有”!
因為旅行本身并不復雜,復雜的是賦予意義的人。
文藝青年都想去西藏,知識青年都想去云南,小白領都想出國去歐洲,朋克一族總還是喜歡美國的一號公路。一段旅行結束,每個人給旅行的定義都不一樣,有人覺得去了西藏仿佛進了天堂,有人覺得去了歐洲感受了海明威在巴黎時的憂傷,有人覺得去了云南就不想回來,也有人覺得大美國也就那樣兒。

所以,有些現實問題,決定你的旅行方式,也決定了你對于旅行的看法,正因為如此,大家對旅行的看法也才不一樣。
騎車去西藏的人會無法理解坐在游輪一等艙的舒適,坐在歐洲博物館里看畫展的人,也無法體會一號公路自駕的樂趣。
所以,你非要問我旅行的意義是什么,我會告訴你,你說它是什么意義,就是什么意義。
真的指望旅行去改變你什么,你錯了。
旅行中,你看到的人,遇到的事兒,只是你在一段旅途中發生的一點,而你這段旅行,在人生這段大旅行中,也只是其中的一點。
辭職去旅行,休學去旅行等等,一段旅行結束之后,山,還是那座山,而你,還是那個你。
旅行中改變不了什么,但是卻會讓你發現一些東西,至于改變,可能還得旅行結束之后,甚至未果。
旅行中你才會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如果外語OK,不會在餐館里吃飯都需要看圖片,不會問個事情都只能渾身比劃的像一只玩偶。你可能因此回國后去學習各種外語,也可能忘得一干二凈下次繼續比劃。
旅行中你會發現你自己的潛力無限,你可能會做很多平時沒有想到的事情比如恐高的人被拉上一起去爬摩天大樓,比如愛干凈的你也會去大市場里吃路邊攤,比如你也可以敢去品嘗各種沒有見過的食物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呢?你能發現人生的奧秘嗎/反正我沒有發現,我到是看到了全世界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幾年前我跟美國朋友聊天說加州高速公路有什么,我們五環六環照樣寬闊的時候,朋友沒有好意思跟我講那是1930年就已經使用的高速。當我跟歐洲朋友講北京有2000多萬人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居住的100萬城市都有點擁擠。
外面的世界很精神,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我跟你講述歐洲風景多么秀麗的同時,也忘了告訴你就在今天德國每天要多接待幾萬名非法移民,我跟你講美國多么自由民主,也會告訴你每周有多少人露宿街頭。我告訴你歐洲人酒店房間里沒有牙刷牙膏是為了環保,也會給你講述到了那里第一天整個大巴車都丟失的狀況。
人生很長,路途很遠。
我努力的在回憶,也努力的忘記,努力的在思考,也努力的在想念。
走了這么多地方,看過那么多人,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精彩,地球,畢竟還是圓的,世界各地的人都是以各種你能接受或者不能接受的方式在快樂或者痛苦的方式生活著。
你去不去,他們還是他們,你,還是你。
嘗試著去旅行,努力的生活,到過,但是不是簡單的到過,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你要證明的不是你到過那里,而是你到過這個世界。
不要去抱怨生活沒有給你旅行的機會。
其實,所有的得到都是以付出為基本的,得到,一定程度上也自然意味著失去,時間成本,物質成本,難以衡量的機遇成本。想不想做,是一回事兒,敢不敢做,是另外一回事兒。
別人都在讀書的時候,你在玩耍,那你到國外注定要去比劃,別人在奮斗時候你在玩耍,同樣坐郵輪,別人在套房曬太陽,而你,注定只能坐在三等艙吃泡面。
所以,不要去抱怨生活,向上,從停止無意義的抱怨開始。

扯的有點遠,努力的向上,不斷的思考,想去看世界,那就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旅行。因為一切,都是你自己選擇的。
而有時候,停下來,是為了更好的出發,出發未必是旅行。
因為,人生本就是一次旅行。
窗外大雨漸漸的停下腳步,酒店的電源也終于恢復,打開陽臺的窗戶,徐徐涼風吹進來泥土的清新,在那個炎熱的九月。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