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星堆的遺址被發現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甚至有的人已經開始前往三星堆博物館想要去看看被挖掘出來的文物,但是目前相關文物還是不可以展覽的。想要去看還要等一段時間。

三星堆文物保護修復館5月18日開放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表示,已建立一個開放式文物保護修復館,預計4月試運營,5月18日正式開放。該館設有文物儲藏室、陶器修復室、玉器修復室、金屬類修復室、象牙修復室等。屆時,大家可以一睹上新文物尊容,了解文物修復與保護知識。
回應網友關切:文物保護修復館4月試運營
三星堆文物“上新”備受關注。近期,一些著急的游客甚至跑到三星堆博物館參觀,想一睹新出土的文物尊容。“三星堆新出土文物什么時候展出?”這是三星堆講解員和工作人員被問最多的話題,在網上也有不少網友問及此事。
為此,三星堆博物館在官博上回復,三星堆將把文物的修復和展示結合起來,最近已建立第一個開放式文物保護修復館,設有文物儲藏室、陶器修復室、玉器修復室、金屬類修復室、象牙修復室等,可以對不同類型的文物進行保護修復,并計劃在今年4月份試運營。
“建這樣一個開放式的文物保護修復館,也是為了給三星堆文物提供一個保護修復和展示利用的一體化平臺。”朱亞蓉介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三星堆博物館聯合,在三星堆博物館文保中心建成這個開放式的文物保護修復館,這是一個開放式文物保護修復平臺。
按照計劃,今年4月份,開放式的文物保護修復館試運營,5月18日正式開放。開放后,游客可以在這里直觀感受到文物的修復過程、方法和技術,了解文物修復與保護知識。“一些文物保護和修復最新成果也會第一時間向公眾展示”。
系統的展出要等三星堆新館建好后
20日,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緊接著,金面具、大口尊、象牙等重要文物被提取。與此同時,相關的文物保護整理工作也在緊張有序地展開,開放式文物保護修復館建設也在收尾階段。
“目前只是進行前期的整理,還沒有進入保護修復工作,開放式文物保護修復館暫時還達不到開放條件。”朱亞蓉介紹,為了迎接新出土的文物,三星堆博物館準備了兩間近400多平方米恒溫、恒濕文物庫房作為專用庫房,第1件入駐的文物是金面具,第2件是象牙,第3件是大口尊。接下來,隨著考古發掘的陸續展開,會有更多文物入駐,文物專庫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暫時管理。

在即將建成運行的開放式文物保護修復館,配備了專門的分析儀器室,并配備了掃描電鏡、激光拉曼光譜、X光顏色儀等先進的儀器設備,可以對文物進行檢測分析,從而為文物的修復保護提供科學的依據。
今后,三星堆博物館將利用這個平臺邀請到不同領域的頂級專家,為新出土的文物進行會診把脈,研究出最優的文物修復方案,對文物進行修復保護。
“文物修復保護是個漫長的過程,也有非常嚴格的流程。”朱亞蓉介紹,首先要對文物進行研究,了解文物病害情況;其次要制定完整修復方案,并上報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同意后,才能實施修復。
據介紹,三星堆遺址近期有大量文物出土,今后修復工作量也非常大,修復后也需要一個規模宏大的展示場所,“短期內,可能零星展示文物保護和修復最新成果,系統地展出要等新館建好之后。”
此前,三星堆博物館黨組書記、常務副館長朱家可接受采訪時表示,三星堆博物館將籌建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目前已在全球征集方案,57家國內外頂級設計團隊參與評比。最終方案確定后將正式開工建設新館,有望在未來幾年建成一座有著中國多元文明標志的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必看文物
銅大立人像
在三星堆眾多的青銅雕像群中,足以領銜群像的最高統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屬!不論是從服飾、形像還是體量等各方面看,這尊大立人像都堪稱“領袖”。就全世界范圍來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
銅大立人像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表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臺,可以理解為神壇或神山。
1號大型銅神樹
1號大型銅神樹由底座、樹和龍三部分組成,采用分段鑄造法鑄造,使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樹干頂部及龍身后段略有殘缺。在我國迄今為止所見的全部青銅文物中,這株神樹也稱得上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樹分3層,每層3枝,共9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果枝上立神鳥,全樹共27枚果實,9只鳥。目前專家學者傾向于認為,1號大型銅神樹是古代傳說中扶桑、建木等神樹的一種復合型產物,其主要功能是連接天地,溝通人神。
金杖
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國同時期金器中體量最大的一件。金杖系用金條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時木杖已炭化,僅存金皮,金皮內還殘留有炭化的木渣。
在金杖一端,有長約46厘米的一段圖案,圖案共分3組:靠近端頭的一組,合攏看為兩個前后對稱,頭戴五齒巫冠,耳飾三角形耳墜的人頭像,笑容可掬。另外兩組圖案相同,其上下方皆是兩背相對的鳥與魚,在鳥的頸部和魚的頭部疊壓著一支箭狀物。
一些專家學者推測,金杖的文化因素來源于西亞近東文明,是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采借的產物。
玉璋
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通長38.2厘米。
器身呈魚形,兩面各線刻有一牙璋圖案,在射端張開的“魚嘴”中,鏤刻有一只小鳥。魚鳥合體的主題寓意深刻,可能與古史傳說中古蜀王魚鳧有關。該器制作精美,綜合運用了鏤刻、線刻、管鉆、打磨拋光等多種工藝,在選材上,還充分利用玉料的顏色漸變,隨形就勢以表現魚的背部與腹部,可謂匠心獨具、巧奪天工。
青銅縱目面具
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青銅縱目面具造型最奇特、最威風。
青銅縱目面具為三星堆“六大國寶”之一,眼睛呈柱狀向外凸。一雙雕有紋飾的耳朵向兩側充分展開,造型雄奇,威嚴四儀,為世界上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青銅面具,是古蜀文明中知名度最高,也最具神秘感的器物之一。凸出的眼睛代表了古人對于眼睛的崇拜。
銅太陽形器

三星堆出土的“太陽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經火焚燒。從殘件中能識別出六個個體,經修復復原的兩件太陽形器的直徑均在85厘米左右,構型完全一致,這是其中一件。
這種形制的器物從未見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與同坑出土的銅神殿屋蓋上的“太陽芒紋”的形式相似,器物正中凸起的陽部又與銅眼形器、銅眼泡構型接近,其整體圖像特點也與四川珙縣僰人懸棺墓巖畫及我國南方地區出土銅鼓上的太陽紋飾頗為相像,因之發掘者將其定名為“太陽形器”。
金面罩
金面罩由一號祭祀坑出土,殘寬21.5厘米,高11.3厘米,重10.62克。
金面罩以金箔捶拓而成,鼻部凸起,中有鋒棱,制作工藝精良。其大小與同坑出土的人頭像面部比例基本吻合,可相匹配。估計可能原是附貼在某件人頭像面部。二號坑也出土有兩件已殘損的金面罩,其大小與這件面罩大體相當,也有可能是從同坑銅人頭像上脫落下來的。
銅戴冠縱目面具
面具雙眼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厘米的夔龍形額飾。該面具出土時,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體造型意象神秘詭譎,風格雄奇華美,在三星堆各類人物形象中頗顯特出。
一般認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書中有關蜀人始祖蠶叢“縱目”的記載,也有專家學者認為“縱目”應是“豎眼”之意,即如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二郎神額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
金面銅人頭像
這是屬B型的圓頂金面銅人頭像。從銅像面部的凹線輪廓看,似面部本身已鑄出蒙至頭頂、僅留頂心的連體銅面罩。金面罩則系附粘在此面罩上的。這件銅人頭像的金面罩極薄,僅存右額及左臉部分。人像腦后有一發笄,上下端均殘缺。
古蜀以金為尊,在57件青銅人頭像中,戴金面罩者僅有4件,可見其身份也最高貴。
陶三足炊器
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陶三足炊器,成鼎立之勢,足下可生火加溫。容水量很大,寬大的盤面類似今天四川地區泡菜壇的壇沿,可盛水或置物。
陶三足炊器獨特的造型及碩大的形體極為罕見,一般認為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 有人猜測這是四川火鍋的源頭,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時也如今天吃火鍋一樣,邊煮邊吃。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