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夏縣,光是一個縣城內就具備有不少景點。人文類景觀要數運城司馬光祠、中條山公園內的舜王坪,下川遺跡,堆云洞等等內容。自然景色無限,來給大家好好盤點一番。
運城司馬光祠
地址:小晃村北峨眉嶺上
景區資質:
國家3A級景區
司馬光祠門票價格:
40元
到達方式:
公交車:
夏縣6路 小晁村候車廳站
自駕:
運城 → 機場大道 → 侯風線 → 侯安線 → S232 → 景區
處于大(同)運(城)高速公路夏縣段水頭鎮通往縣城方向上。
說到這個還得需要來介紹司馬光。
北宋陜州夏縣(即今夏縣)涑水鄉人,還由此稱作為“涑水先生”。
小時候的那篇司馬光砸缸應該大家對他最大的印象了。從小便聰明過人,“砸缸救童”為世代母親教育孩子的典型。
于寶元間成為進士,享年68歲,后元祐三年,以國葬埋葬于祖塋。寫有《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
夏縣架桑漂流
架桑漂流,位于夏縣泗交鎮架桑村,九公里長的漂流河道,
一路漂流還可觀賞到例如,逍遙灘、磨刀石、龍門、虎門、青龍潭等等十多處小景點,尤其在此,擁有清澈見底的泉水,河道漂流更是刺激驚險,這大自然的動感刺激,絕對好玩。
從高空之上,俯瞰峽谷,蜿蜒的河道就像是一條晶瑩剔透的飄帶一般。
兩岸山林,成熟時會發出叫聲的千年皂角樹,千年的石板路,山林幽靜宜人。
夏縣唐回漂流景區
這是一個集休閑、度假、露營、探險、野營于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占地面積416平方公里,位于中條山的夏縣泗交鎮。這景區相距縣城約25公里。平均海拔高度達到了九百米左右。
唐回漂流景區,就處于群山環抱之中,小溪流潺潺作響。唐回村還有蜿蜒的山泉水,這一峽谷漂流瀑布水,已經算是三晉地區規模極大的漂流景區。
水上游樂項目發展火熱,其內就有雙人滑,六人滑等等水上娛樂拓展項目。
堆云洞景區
這是一個道教名觀,就位于夏縣城西二十五公里的水頭鎮上牛村洞溝。
道觀建造于元代初年,隱逸于黃土溝壑之間,遠遠望去那里的建筑群像是云朵一般層層疊疊。
兩側是深度達到近百米的溝壑,蛇虎、石健兩水澗,水溪環繞其內。
下過雨后的山崗,積云縈繞山峰間,洞門云封,故稱“堆云洞”。
此道觀建筑于元代,后曾在明清兩時期得以擴建。布局跟設計都非常巧妙,錯落有致分布,氣勢壯觀,規模宏大。
現其內留存有北極臺、筆峰塔、三皇閣等等景點。
而廟宇內更是雕刻有“堆云洞全景圖”,更是反應興盛時期的道觀。
景區資質:
國家3A級景區
堆云洞門票價格:
40元
到達方式:
運城 → 機場大道 → 侯平高速、侯風線 → 景區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中條山還是我國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三皇五帝的故事在這里流傳,還有諸多遺跡也都跟他們相關。下川遺跡便處于公園之中,距今更是已經有在二萬三到一萬六千年。
舜王坪區域:主峰舜王坪為核心,看四周是陡峭山峰,峽谷猶存。四面則為筆直的懸崖峭壁,山頂則為平坦山頂,其內還有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的草甸。
蟒河區:
這一區域是以黃龍廟為中心,其內分為四大河溝,山間石林遍布,山形別致,山溝連綿。
公園跨多縣,占地面積達到47473公頃。多條溪流更是從公園中發出,大多走向了涑水和黃河。
圣母廟
地址:夏縣埝掌鎮上馮村
始建于宋朝,在元明清朝代有所修繕,目前也只剩下圣母殿與八卦亭(香亭)。
圣母廟始建于延祐三年(1316年)。立柱為八棱柱,柱頭輥剎明顯,有側角,橫膈膜正面朝上。前面的四架托架鋪為單架,為鋼琴。梁架是用露明做的。八楞茫然狀的脊柱,或棧,扁梁由駝峰,扁梁和四椽之間的傅加上短柱的支撐,每一個都是貢斗之間斗栱。殿內的兩座山墻上有涂塑和掛塑瓊宮的亭臺樓閣。
廟內保存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碑記三通。
運城瑤臺山風景區
瑤臺山就位于夏縣縣城2公里的中條山附近。
瑤臺山又稱巫咸山,位于夏縣縣城2公里的中條山前沿。
古風巧奇,草木蔥蘢,一片片碧水,景色宜人,為夏縣古八景。在明清時期,這里有許多寺廟,是游客參觀的最佳地點。抗日戰爭期間,瑤臺山周圍的建筑物全部被毀,樹木被燒毀。1954年,縣委、縣政府倡導全民綠化瑤臺,使原來的坡翠柏復蓋。2004年重建,2006年9月29日。
瑤臺山頂太虛觀中建有九層佛塔,塔高43.69米。塔中供奉有三世佛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五大菩薩,道教建有:三清、三官、文昌、藥王、雷神等殿閣。
儒、釋、前三教在瑤臺圣地的融合,可視為古今宗教的圣地,成為古都夏縣的重要標志。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