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的國家級博物館,陜西的歷史文化十分悠久深遠,很多朋友來這里都是為了看博物館內(nèi)的鎮(zhèn)館之寶,接下來就為大家詳細介紹陜西歷史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有哪幾件。
小編答復(fù)
陜西歷史博物館一共有18件(組)文物被評定為國寶級,分別為:狩獵出行圖、鴛鴦蓮瓣紋金碗(2件)、闕樓儀仗圖、鑲金獸首瑪瑙杯、五祀衛(wèi)鼎、宮女圖、三彩駱駝載伎樂俑、青瓷提梁倒灌壺、馬球圖、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鎏金盜銀銅竹節(jié)熏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客使圖、皇后玉璽、黑釉“油滴”碗、多友鼎、旟鼎。
鎮(zhèn)館之寶
1、狩獵出行圖
1971年乾縣唐章懷太子墓出士,高209厘米,通長277.5厘米。狩獵出行圖,原圖揭取時分為數(shù)幅,畫面以青山松林為背景,四十多個騎馬狩獵者攜弓帶箭或持旗或持馴豹鞭,簇擁著主人縱馬馳向獵場,殿后的還有兩匹負重駱駝,構(gòu)圖氣勢磅礴,宏偉壯觀。是唐墓壁畫中上乘杰作。
2、3、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兩碗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兩碗內(nèi)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可能是皇室用酒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這兩件唐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僅見的最富麗堂皇的金碗。
4、闕樓儀仗圖
1971年陜西乾縣唐懿德太子墓出土,長305厘米,寬298厘米
闕樓儀仗圖是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中的壁畫,這幅圖因其能夠完整反映出唐代皇家建筑的宏偉姿態(tài),為考古學(xué)和建筑學(xué)提供了難得的研究資料,畫師精湛的技藝讓它成為唐代壁畫中場面最大的傳世佳作。然而,這幅珍寶背后是一部令人嘆息的皇室悲劇,它的主人,帶著無限的遺憾與悔恨,長眠于豪華陵寢之中。
儀仗圖雖人物眾多,結(jié)構(gòu)復(fù)雜,但整體布局卻顯得井然有序,陣容嚴(yán)整。畫面色彩也艷而不俗,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5、鑲金獸首瑪瑙杯
1970年窖藏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6厘米。
唐鑲金獸首瑪瑙杯由紅、棕、白三色相雜的瑪瑙雕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唐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6、五祀衛(wèi)鼎
1975年陜西省岐山董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通高37.2厘米,口徑32.7厘米,腹深19.3厘米,重11.500千克
五祀衛(wèi)鼎是研究西周中期社會經(jīng)濟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資料,對史學(xué)界和法學(xué)家都具有極高的科學(xué)價值。
7、宮女圖
1960年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出士,高177厘米,寬198厘米
這幅是繪制在永泰公主墓前室東壁南側(cè)的《宮女圖》,保存最完整也最為動人,是唐墓壁畫中反映女性形象最完美的一幅。圖中描繪了九位風(fēng)姿綽約的宮女,頭梳高髻,肩披紗巾,長裙曳地,個個體態(tài)豐盈,婀娜多姿。她們手捧方盒、酒杯、拂塵、如意、團扇、蠟燭等,在為首女官的引領(lǐng)下款款徐行,或低語、或回顧、或凝神,描繪得細致入微,生動傳神。
8、三彩駱駝載伎樂俑
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士,通高58厘米,駝高48.5厘米
典型的盛唐時期的作品,制作工藝精湛,形態(tài)逼真?zhèn)魃?,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有助于我們研究盛唐時期的音樂、歌舞,尤其是在西域舞樂對內(nèi)地的影響方面,加深了實感性的了解。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為研究唐代雕塑藝術(shù)、音樂舞蹈、人物如實提供了寶貴資料,它既是唐代文化藝術(shù)、制作工藝發(fā)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
9、青瓷提梁倒灌壺
1968年陜西彬縣出土,高18.3cm,腹徑14.3cm
這件提梁倒灌壺是著名的耀州窯(窯址在今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qū)黃堡鎮(zhèn))產(chǎn)品。此壺造型古樸典雅,制作規(guī)整精細,紋紋繁褥華麗,尤其是構(gòu)思奇特,設(shè)計巧奪天工,被認為是國內(nèi)外存世耀州窯瓷器中最為精美的一件。
10、馬球圖
1971年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出土,畫面高229厘米,寬688厘米
馬球圖為唐朝的文物,圖繪于墓道西壁。有20余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幞頭,穿黑靴。壁畫突出五個持偃月球杖的騎者驅(qū)馬搶球。前一騎作反身擊球狀,其余縱馬迎擊。后10余騎人馬,行者騎棗紅馬,或山間奔行,或馳騁騰空。止者著綠色長袍,紅翻領(lǐng),佇目凝神,無球杖。背景襯起伏山巒,五顆孤零零的古樹點綴在空曠的畫面上,與墓道東壁的"出行圖"中的古樹遙相對應(yīng)。此圖是有關(guān)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11、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高24.2,口徑12.4,足徑14.3厘米。
罐體中心以鸚鵡紋作為主體紋飾,鸚鵡抬首,展翅,翹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團圍繞著鸚鵡,將器物簇擁而繞,形成一種生機盎然的景象。器身其余空白處用魚子紋填滿象征著多子多福。花紋平鏨,紋飾鎏金。銀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動。
12、鎏金盜銀銅竹節(jié)熏爐
1981年陜西興平縣豆馬村出土。通高58,口徑9,底徑13.3厘米焚香用具。
熏爐原為未央宮之物,后來被賞賜給漢武帝姊陽信長公主家。中國古代香爐,以漢晉間流行的博山爐最為精美,而此爐又為所見博山爐中最精美者,是古代罕見的藝術(shù)品。
13、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1970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
造型采用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形狀,銀壺兩側(cè)采用凸紋工藝各塑造一匹躍然起舞的駿馬。,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權(quán)統(tǒng)一,很多少數(shù)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chǎn)物。
14、客使圖
1971年乾縣唐章懷太子墓出土,高185厘米,寬242厘米
畫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鴻臚寺官員,均著初唐朝服,呈三角狀站立。后面三位,為首一人推斷應(yīng)是來自東羅馬的使節(jié)。中間一人推斷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使節(jié)。最后一位應(yīng)來自中國東北靺鞨族。此畫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而且也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15、皇后玉璽
1968年陜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出土,邊長2.8厘米,高2厘米
國寶級文物。玉璽印面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紐,四面刻有云紋,印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書體流暢,刀法自然嫻熟,可見當(dāng)時的篆刻藝術(shù)已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璽質(zhì)地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溫潤潔白、有著凝脂般的光澤,極具觀賞性。
16、黑釉“油滴”碗
陜西渭南出土,高8.5cm,口徑30cm,底徑10.6cm
這件黑釉"油滴"瓷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窯口的工藝特征,特別是環(huán)布碗底的油滴斑點,晶瑩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稱瓷中珍品。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17、多友鼎
1980年陜西長安縣斗門鎮(zhèn)出土。通高51.5厘米,口徑50厘米。
多友鼎的腹內(nèi)壁鑄銘文二十二行,記載了西周反擊獫狁侵犯的一場戰(zhàn)爭,是重要的上古文獻,對于研究匈奴史及當(dāng)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有著重要的科學(xué)價值。
18、旟(yu)鼎
1972年陜西眉縣楊家村銅器窖藏出土。通高77,口徑56.5厘米。
旟鼎承襲商代圓鼎風(fēng)格,造型厚重莊嚴(yán),紋飾十分精美,所刻銘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貴的歷史及藝術(shù)價值,加之鑄刻時代明確,被公認為周康王時的標(biāo)準(zhǔn)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時期的國寶。
-
鄭州中國綠化博覽園
鄭州·中國綠化博
2095 03-14 -
南通洲際綠博園
南通綠博園比較適
2536 03-14 -
天府花溪谷
這處天府花溪谷景
1000 03-14 -
沙河市桃花源風(fēng)景區(qū)
沙河市桃花源風(fēng)景
247 03-13 -
神鹿峰旅游度假區(qū)
神鹿峰旅游度假區(qū)
1522 03-13 -
鏡泊湖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
黑龍江鏡泊湖風(fēng)景
1315 03-13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