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少林寺電影,那時候是不是覺得那里面的和尚都好厲害啊!特別是里面的武打場面,拳拳到肉,簡直看的振奮人心!今天小編就來講一下特別有名的嵩山少林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南麓,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各擁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寺處少室山腳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法,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此后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 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后,定嵩山為“中岳”,五代以后稱“中岳嵩山”,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并稱于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
門票:100.00元
中岳景區:80.00元 嵩陽景區:80.00元
聯票(少林寺+中岳):180.00元 聯票(少林寺+嵩陽):180.00元 聯票(少林寺+中岳+嵩陽):260.00元
開放時間:旺季(3月~11月):07:30~18:00 淡季(12月~2月):08:00~17:30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嵩山
最佳季節:四季皆宜,春秋兩季最佳。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藏經閣
建議游玩:3-4小時
少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位于嵩山的少室山中,是那位著名的鮮卑族改革皇帝孝文帝元宏敕令修建,為了供養印度高僧跋陀尊者。而真正使得少林寺屹立于世的是另一個僧人。
這個人就是菩提達摩,“一葦渡江”的主人公。

中國佛教歷史上也有很多宗派,可以看做學術流派,也形成了各自的師徒相傳世系。達摩被尊為禪宗的第一代祖師,即禪宗初祖。
還有一種“禪宗西天二十八祖”的說法,以釋迦摩尼的弟子迦葉為第一祖,……第二十八祖是達摩。至于這個傳承是否符合歷史,那一定是不符合的。本來宗教與歷史就不是一個對等關系,杜撰的東西很多。
達摩祖師在少林寺修行時,有個著名的“十年面壁”的故事。
這期間祖師也收了一個弟子,叫慧可,這就是禪宗二祖。寺院中軸線上的立雪亭,就是慧可向達摩斷臂求法的紀念。
達摩與慧可在少林寺修行過,留下了遺跡如初祖庵、達摩洞、二祖庵。
慧可傳法給三祖僧璨càn,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弘忍傳法給慧能,就是那個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典故了。事實上慧能才是中國禪宗的真正創立者。
而五祖弘忍的座下弟子們,最初并不認可慧能的身份,紛紛自立門戶。大弟子神秀在北方,與南方的慧能并稱為“南能北秀”。到了他們弟子那一代才PK出結果,慧能被認定為正派禪宗六祖。

五祖弘忍還有一個弟子叫法如,跟隨師父十六年,直到弘忍圓寂。之后法如在少林寺修行傳法前后九年,也曾被弟子信眾尊為禪宗六祖之一。法如的靈塔就在少林寺的東側小丘上。

這處常駐院的規模不大不小,殿宇也并非高大無比。“莊重樸素”這個形容詞似乎更適合這里。

寺廟中軸線有七重殿宇,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立雪亭、西方圣人殿。
第二重:天王殿,供奉哼哈二將及四大天王。

哼哈二將的雕塑很傳神。

第三重:大雄寶殿。

第四重:藏經閣,又稱法堂,講經說法藏經的場所。 相當于圖書館兼報告廳。

第五重:方丈,寺廟老大住的地方。看看這幅對聯,還是藏頭詩。
住持與方丈這兩個稱號是有區別的,每個廟宇都有一個住持,負責管理寺廟事務,但未必有方丈。方丈是規模較大的寺廟才設立的,并需要政府的批準認定。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可能被聘為多個寺院的方丈。

第六重:立雪亭。禪宗二組慧可“立雪斷臂求法”的典故。

第七重:西方圣人殿,也叫千佛殿。

現在寺內這些建筑都是八十年后復建的,相比之下,山門前長著青苔的明代石牌坊和院中那些古碑,顯得更有味道。

古碑上的文字是非常珍貴的資料。

旅游禁忌:
嵩山上主要有許多名寺名廟,它們是旅游者頗愛光顧游覽的重點,但旅游者在游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
1、稱呼不當 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應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
2、忌禮節失當 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于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 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葷等話,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3、忌行為舉止失當: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
4、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孩子因年幼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