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園景區位于合肥市境內,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綜合型公園,里面擁有諸多歷史估計和仿古建筑,自然環境也是超一流的唯美狀態,下面給大家分享最新的包公園導游詞。
合肥市包公園導游詞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合肥市包公園景區。它位于合肥市蕪湖路72號,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包公園占地305000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150000平方米,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 清風閣及浮莊等景點組成。總體布局為開放式,是合肥的愛國教育基地,也是首批全國廉政教育基地。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包公祠。這是一處祭祀北宋名臣包拯的專祠,全稱為“包孝肅公祠”。“孝肅”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賜給他的謚號。
包公是個孝子,29歲考中進士后,因為父母年老體弱,一度放棄了做官的機會,在家奉養父母,直到39歲才出任天長縣知縣。包公一生嚴于律己,為官清廉,所以宋仁宗用“孝肅”二字評價包公的一生,賜給他這個謚號。
由于包拯是人們傳頌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聞名遐邇,與逍遙津、明教寺,合稱為合肥=大名勝古跡。包公祠位于香花墩。
據《廬文州府志》記載:“香花墩,在城南門外濠中,包孝肅讀書處,本為公祠,蒲葦數重,魚鬼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
又據碑文記載:包河小洲上原為一座小廟,明朝弘治元年,廬州知府宋鑒見其風景幽雅,遂將小廟拆除,改建為“包公書院”,并改洲名為香花墩。
公元1539年,御史楊瞻把包公書院改名為“包公祠”。我們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緒年間由李鴻章籌款重建的。請看“包孝肅公祠”兩扇黑漆山門上,有一副隸書對聯:忠賢將相;道德名家。
東西兩邊側門上分別有題額“頑廉”“懦立”,“頑廉懦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使貪婪的人廉潔,使懦弱的人立志,形容仁德之人對社會巨大的感化力量。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包公祠正殿,又稱享堂,為五開間。殿內正中端坐著一座巨大的包公金色塑像。塑像高約八尺,只見包公一手執笏,一手握筆,古銅色的臉龐上,濃眉長髯,神情端莊嚴肅,正氣凜然。這座塑像是后來重塑的。
原來的塑像是白面長須,手捧朝笏,威嚴之中又有慈祥之態,比較準確地再現了包公的本來面貌。可惜塑像已被毀于“文革”之初。包拯像兩邊分別是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護衛的站立塑像。
上方高懸著五方橫匾,正中匾額上的“色正芒寒”四個大字,為李鴻章的兄長李瀚章所題,左匾“節亮風清”四字為清代乾隆年間廬州知府肖登山所題,右匾“廬陽正氣”四字由光緒年間左錫璇所題。殿內四周及上上下下到處是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聯。
各位游客請看,包拯像左側陳列著三口鍘刀,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看上面的紋飾就可以知道它們分別是“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
“龍頭鍘”專鍘皇親國戚中的違法分子,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虎頭鍘”專鍘貪官污吏;“狗頭鍘”則專鍘劣紳惡霸。這三口鍘刀是包公執法嚴明的象征。
在三口鍘刀旁邊,沿墻豎有李鴻章親筆撰寫的《重修包孝肅公祠記》碑文。右側墻壁上則鑲嵌著一塊質地黑亮的石頭,上面刻有“宋包孝肅公遺像”幾個字。
大家看,石刻上的包拯遺像刻得栩栩如生,給人以面如鐵、氣如虹、鐵骨錚錚的包青天形象。石刻上的像據說是包拯的真容,看他白臉長須,書生意氣,身材較矮,顯得帽翅特別長。
這方石刻是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請工匠以包拯在開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畫像為藍本雕刻而成的。它與正殿正中的包拯金色塑像在制作和技法上有所不同,兩者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包拯多方面的人格魅力。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包孝肅公墓園。這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占地30000平方米,是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
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由墓園闕門、神道、享堂、主墓區、附葬區、地下墓室、碑廊和管理區等組成。
整個墓園蒼松翠柏、肅穆幽靜,包孝肅公享堂是包公墓園的重要建筑,專供祭祀活動之用,享堂中央神龕供奉著包拯神位,穿越享堂,就是包拯的墓冢了。
主墓呈方形,覆斗式,綠草如茵,墓前有碑,碑文是“宋樞密副使包孝肅公拯之墓”,走到墓道的盡頭,便是包拯的地下墓室,正中安放著包拯墓志銘。
在墓志銘前面有一道門,內置用金絲楠木制成的棺具,棺內安放著極其珍貴的包拯遺骨,包公墓園前行數十步就是清風閣,它是為了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而建的,是一組集紀念、展示、游覽、休閑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建筑群。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