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著名的龍舟文化節馬上就要開始,尤其是從6月3日開始,萬江就開啟了熱鬧的龍舟季。東莞在一個月之內基本上都會有熱鬧的龍舟賽事,有的地方還會有龍舟巡游活動,更多精彩賽事,一起來看看!
6月3日,萬江開啟“東莞龍舟第一景”后,東莞正式進入熱鬧的龍舟季,幾乎每天都有龍舟“景”上演。今年,中堂的龍舟文化節將于6月15日舉辦,屆時將舉辦龍舟巡游活動,該鎮19個村(社區)組織19支男子龍舟隊和19支女子鳳艇隊趁景,共度節日。
槎滘景
槎滘村四面臨水。每年農歷五月初四,是槎滘村一年一度的龍舟景日。龍舟競渡活動主要在槎滘黃沖河上,黃沖河位于槎滘與斗朗之間,全長2000米,寬300-400米,深8-10米,河岸線較直,是龍舟最理想活動的地方。近年來,槎滘龍舟競技水平進步很快,是中堂鎮的實力隊伍代表,并活躍在全國、省市的各大比賽場上。
東向景
東向村除了劃大龍舟,每年“景日”期間還舉辦扒龍艇比賽,若當年中堂鎮上舉行龍舟競渡賽,該村龍舟橈手一般從賽艇仔成員中篩選,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最終形成龍舟運動正式參賽成員名單。龍舟活動的興起與發展,帶動了該村龍舟制造業的興旺。東向村馮懷女師傅的船廠,已經有50多年龍舟制造經驗,制造的龍舟在珠三角都有名。
馬瀝景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馬瀝村將龍舟景改為五月初八,景點設在東江支流潢涌水域。一直以來,馬瀝村的龍舟水平在市鎮享有很好聲譽。馬瀝村雖然面積不大,但每年龍舟景都很熱鬧,家家戶戶都設宴招待親朋好友。
龍舟九景“鬧”端午
今年4月份,中堂鎮召開文體“三張牌”發展三年計劃推進會。根據《中堂鎮文體“三張牌”發展三年工作計劃》,中堂江將從龍舟文化主題活動、扶持龍舟產業發展、傳承龍舟文化精神、營造濃郁龍舟文化氛圍四方面開展工作,舉辦全鎮性龍舟文化節,把各村(社區)龍舟節串聯起來,開啟歷時12天的中堂龍舟文化節。
期間,全鎮共有9個龍舟景接連舉辦,分別是4日的斗朗景和蕉利景、6日的槎滘景、7日的東向景、8日的潢涌景和江南景、10日的下蘆景和馬瀝景、15日的中堂景。
中堂龍舟向來以景點最多、龍舟數量多、全鎮的龍舟競渡代表隊多、制售龍舟多、活動內容多、參與人數多、龍舟代表隊參加國際、國內比賽取得的成績多等特點,以其獨到的魅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遠近聞名。
水上龍舟巡游 陸上可逛墟市
6月15日,即農歷五月十三,為中堂規模最大的“中堂鎮龍舟景”。當天,中堂鎮將舉辦龍舟文化節,也會舉行龍舟巡游活動,9個村(社區)組織19支男子龍舟隊和19支女子鳳艇隊趁景游龍,其中男子龍舟隊按2018年龍舟競賽名次分為四組巡游。屆時,市民可來中堂鎮濱江路龍舟廣場一睹“猛龍”巡游。
據介紹,中堂鎮龍舟“景”民俗活動的歷史與東莞地區龍舟活動是同步的,已有500年歷史。中堂鎮每年的龍舟“景”民俗文化活動始于農歷五月初,收“景”于月底,歷時一月有余。在舉辦龍舟“景”期間,該鎮轄區內的20個村(社區)中,先后已成“景日”的就有9個村(社區),這些村(社區)年年“招景”或“扒標”,500年來一直綿延不斷。規模最大的“中堂景”,景期是農歷五月十三,無論出標與否,是日赴“景”的龍舟均過百數。同時觀景民眾可達幾萬人之多。
為豐富龍舟文化節活動,擴大活動影響力,在舉行龍舟文化節活動的同時,中堂將同步舉行志愿公益集市;還將與東莞市文化館非遺中心聯合舉辦“非遺墟市”活動,促進東莞市非遺民俗文化的傳承,豐富龍舟節的活動內容。
蕉利景
“初一景萬江租,初二蕉利西塘尾,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這是蕉利至萬江一帶地區廣泛流傳的一首有龍舟景的歌謠,歌詞中的“初二蕉利西塘尾”是指農歷五月初二是蕉利、西塘尾的龍舟景。蕉利龍舟景歷史最久遠,據考有500多年歷史,是中堂鎮最早開展龍舟民俗活動的村。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