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甘州,也就是現在的張掖,作為西北重要城市的張掖,是古時絲綢之路的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想要欣賞迷人的大漠風光,首選就是張掖。下面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甘州八景”是哪八景。

關于甘州
甘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山河壯美,文化燦爛,人才輩出,不但有豐富的歷史遺跡,還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甘州的美景眾多,最有名的莫過于古“甘州八景”。這八景是“祁連積雪” “黑水春融”“葦溆秋風” “薤谷晴嵐”“甘泉晚照”“木塔疏鐘”“東山煙霧”“板橋夜月”。古甘州,現稱張掖。
古“甘州八景”
“黑河春融”
黑河來自于冰封雪蓋的祁連山,汩汩細流在青海省境內匯聚起來,從兩個地方往北流淌,一個發源于祁連縣的鄂博東端景陽嶺,行程約一百公里到達黃藏寺,稱為八寶河。另一個發源于祁連縣的托賴山,行程約七十五公里到達黃藏寺,稱為伏牛河。兩條河流越峽穿谷,水流湍急,在黃藏寺匯合后向北流入張掖綠洲平原,又穿越合黎山,進入內蒙古的額濟納旗,匯入居延海。黑河全長八百多公里, 出了祁連山大峽谷后它以恬靜閑適的姿態,緩緩涌動,進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匯入居延海。正如詩中所說:
點點冰融水,涓涓匯臣潺。
源頭青海月,余波入居延。
駭浪歌新曲,驚濤滌舊顏。
千秋流未憩,造福不知閑。

“葦荻秋風”
古代的甘州城內,水多湖廣,蘆葦遍地。春天碧波吐翠,夏天青綠蔽眼,秋天荻花翻浪,冬天琉璃一片,四時景色各異。這一勝景稱之為“葦溆秋風”。護城河是古甘州御敵的第一防線,它環繞古城四周,河深一丈七尺(5 米多),闊三丈七尺(12 米多),夏日碧波蕩漾,冬天玉鐲映天,其雄宏壯觀之勢,也給甘州增添了勝景。由于時代的變遷,時至今日,絕大部分已不復存在了,幸存者只有東環路一帶約有兩公里長的葦池塘。護城河中雖然水小,但夏日里葦荻映天,暗流清澈,秋天仍能見到葦荻秋風的勝景。它既是古風物的見證,又是兩岸居民的空氣凈化工廠。正如詩中所說:
金風蕭索冷秋容,瀲滟清波勢漸溶。
祁嶺峰頭云欲散,蒹葭洲上露初濃。
漲浮皎月蘆花白,煙鎖寒枝翠影重。
碧水長天連一色,盈眸爽氣豁心胸。

“板橋月夜”
板橋位于臨澤縣東北四十里處,現為板橋鄉所在地,是一個久負盛名的地方,它在黑河北岸,古時因莊前河上用木板架橋,通達對岸而得名。由于黑河從這里蜿蜒流過,滋潤著兩岸廣袤粗獷的戈壁大漠,造就了一片片綠洲,塞外江南的風韻與田園風光的統一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板橋東北,山漠連綿,具有邊關烽燧,玉人簫聲的奇幻絕妙的意境。民國著名詩人申緬胥的《板橋夜月》描繪了板橋遠山映水、蒹葭夾板的景色:
東山遠映水迢迢,兩岸蒹葭夾板橋。
月擁重輪飛兔彩,光騰五夜射虹腰。
平分隴塞輝千里,仿佛揚州路一條。
有客臨流閑眺處,可曾聽得玉人簫。

“祁連積雪”
古時甘州郡南城樓正對祁連山終年不化的積雪,文人騷客每當盛夏登樓倚欄,遙望南山積雪,頓覺清涼舒意,涼生坐間,暑氣盡消。祁連積雪陰天飛雪茫茫,濃云蒙蒙;晴日山開銀屏,嶺舞素練,蒼松龍鱗透冰,不僅雄姿壯觀,而且也是河西各族的衣食之源。正如詩中所說:
馬上望祁連,連峰高插天。
西走接嘉峪,凝素無青煙。
對峰拱合黎,遙海看居延。
四時積雪明,六月飛霜寒。
所喜炎陽會,雪消灌甫田。
可以代雨澤,可以資流泉。
誰是掛弓者?千年能比肩。

“木塔疏鐘”
“木塔疏鐘”曾作為甘州八景之一,可謂“塔勢凌霄漢,鐘聲叩白云”。登上塔頂,扶欄遠眺,全市風光盡收眼底。這座塔不僅造型美觀,而且構制精細,別具風格。塔后有樓,俗名黑樓,取鎮懾黑水之意,現存者為清末重建,也稱藏經樓,闊五間,27.4 米。樓有兩層重檐歇山頂,四周繞廊,氣勢宏偉,與木塔交相輝映。1983 年到 1986 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現在修葺一新。清馬羲瑞《木塔疏鐘》詩云:
天花何處鳥銜飛,一塔依然立翠微。
畫棟崚嶒齊雪嶺,殘鐘斷續入柴扉。
陽回乍喜初調律,漏盡誰傷未拂衣。
莫厭疏慵趺坐久,半生勞碌已知非。

“甘泉晚照”
甘泉泉源在南城墻底下,在泉水流經過的墻腳下建筑硬木支撐呈長方形的泉洞,洞前有嘉靖三十七年巡撫御史在泉邊石上刻的“有本如是”四個大字,在泉洞上部有明嘉靖二十八年巡撫楊博建造的甘泉樓。每當夕陽西下,登上甘泉樓極目遠眺,半湖瑟瑟半湖紅,甚為壯觀。距泉不遠的北面構筑泉池,周長約30 米,沿邊有木構曲欄,從泉洞中涌出的泉水流入泉池,水清見底,游魚可數,“甘泉觀魚”為甘州勝景之一。清代詩人馬羲瑞的《甘泉觀魚》詩云:
涓涓一脈任縱橫,雄鎮天關舊有名。
魚出石龕驚客至,風恬水面逼人清。
沿溪看柳枝枝曲,踏月登樓步步明。
載酒臨淵堪寄傲,幾回棄醉枕流聲。

“東山煙霧”
東大山位于甘州城區東北 32 公里處。這里山巒起伏、山秀峰奇、溝壑縱橫、巖峻石怪,松柏蒼翠、花草飄香,飛禽走獸繁多,山門前有一巨大石矗立,獨守山門,稱為女媧石,傳說是女媧補天時剩下的一塊,擲拋于此。每當朝日初生,則映霞籠煙,繚繞飄蕩于萬木叢林之間。舉目仰望,仿佛進入蓬萊仙島,景色十分怡情誘人,因而古人命之為“東山煙霧”。清代人秦彬有《游東山寺》詩一首:
尋勝春郊踏綠畦,幾重山色望中迷。
鄲邊谷口頻驚馬,看鏡巖前欲舞雞。
樹密漫聞鐘遠近,云橫誰辨路高低。
逢僧引到清峰處,日出東方月落西。
“薤(xie)谷晴嵐”
離開喧囂的城市,出甘州古城南行六十余公里,便來到了風光旖旎的臨松山下。臨松薤谷是著名的馬蹄寺風景名勝區所在地,屬祁連山分脈。沿路行來,仰視那一座座有悠久歷史的古絲路文化的懸壁石窟,不免一聲驚嘆,不曾想在這高山綠水的曠野中竟有如此洞天,宛如桃源勝景,這便是著名的臨松山馬蹄寺風光旅游區。據文物考古學家考證,馬蹄寺尚存石窟七十余座,其中北朝時期九窟,明朝時期二窟,其余皆清代遺跡。而其中金塔寺石窟中的彩塑飛天,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在中國古代石窟藝術之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明人有《詠馬蹄寺》七律一首:
古剎層層出上方,云梯石蹬步回長。
金神寶相蓮開座,玉梵清音月近床。
茶沸煙騰禪出空,花飛泉落水流香。
逢僧共說無生活,回首音塵意自忙。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