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樹給人的感覺,本身就有著一種古韻的感覺,安靜而內斂,而古鎮更是充滿著古色古香,當兩種景觀結合在一起,無疑是在為大家講述著故事,講述著百年來他們看見的故事,這里就是惠山古鎮,古鎮內有著許多的銀杏景點,具體有哪些,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惠山寺門前的古銀杏
惠山古鎮惠山寺的大雄寶殿門前,有一顆雌雄同株的銀杏樹,它是古鎮里銀杏樹中最為珍貴的一棵,已有六百多年的樹齡了。相傳,明代洪武初年,惠山寺的性海大師在大雄寶殿門前親手種植了18棵銀杏樹,象征著佛門里的十八羅漢。
然而到了今天,18棵銀杏樹僅存一株。這棵銀杏樹高達二十多米,因年代久遠,樹枝太高大茂密了,銀杏樹的軀干已不能承受之重,樹桿變得向一側傾斜,現樹下用兩根巨大的鋼柱撐起樹的軀干。
這棵六百多年的銀杏樹,是古鎮中黃的最晚,落葉也最早的銀杏樹。每年的11月中旬開始漸漸變黃,通常在11月25日左右進入最佳觀賞期。這個時期還不能有大風大雨,如果冬雨提前來臨,一夜之間,樹上的銀杏葉就會掉了大半。
有陽光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點以后,是拍攝這棵銀杏樹的最佳時機,因為陽光會從樹葉的縫隙中透射出來。當然想要找個拍攝機位有點難度,因為這里是游客最為集中的地方。
云起樓前的古銀杏
云起樓,位于惠山寺的邊上,也是去“天下第二泉”的必經之路。云起樓的名字很有詩意,它的造型就是一條曲折的廊橋,逐步向惠山上盤升,好像是從平地通往云中一樣。
云起樓的前身是惠山禪寺的僧房,清朝的時候,因為康熙皇帝要來惠山寺,無錫的地方官僚便將這處僧房改建成盤山上升的回廊。據說當年康熙、乾隆兩帝來惠山寺時,就在云起樓前接駕的。
云起樓下面的庭院里上,孤零零地生長著一顆銀杏樹,其樹齡有點短,才260多年。而且其樹桿的一半,已經被雷電劈壞,但銀杏樹依舊頑強地生長著。在云起樓看古銀杏,就是庭院的地面上一層金黃色的落葉,然后一棵高大的銀杏樹獨立寒秋之中,帶有禪意。
在云起樓拍攝銀杏,可以登上回廊,從高處朝下拍攝全景,這是古鎮上唯一一處可以登高拍攝銀杏樹的地方。
張中丞廟中的古銀杏
張中丞廟,無錫本地人稱之為“老爺殿”,是江南百姓為紀念唐朝“安史之亂”時,曾率部御敵的張巡而建立的,位置就在古鎮的直街上。
歷史上這座古祠曾屢建屢毀,現在的祠堂是本世紀初才修復的,但祠堂院子內兩棵四百多年的古銀杏,卻是貨真價值的寶貝。這兩棵銀杏樹,高度也有二十來米,枝繁葉茂,為樹冠下面的古戲臺遮風擋雨。
張中丞廟中的古銀杏,黃葉開始的晚,落葉也最晚。每年11月25日左右進入觀賞期,持續時間可以有十天半月。
張中丞廟因為是建在錫山的山坡之上,所以進入寺廟需要爬十多級太極,而就是這些臺階,只要灑滿銀杏葉,會變成一條金色的臺階,許多身穿漢服的女孩子,喜歡在這里拍攝銀杏照片。張中丞廟免費開放,無需門票。
顧可久祠堂的古銀杏
顧可久祠堂,是惠山古鎮中一處較大的古建筑。顧可久,明代無錫人,他曾向朝廷力薦了后來成為一代清官的海瑞。這座建在惠山古鎮上的祠堂,也是當年海瑞為答謝恩師,啟奏皇上的恩準才興建的。
祠堂位于惠山古鎮一條僻靜的小巷,這條小巷,也是連接古鎮直街與寺塘涇河邊的下河塘的巷子。顧可久祠堂的庭院里,有一顆樹齡在470多年的銀杏樹,茂盛的樹枝,大半在院落內,另一小半的枝丫則探出院子的圍墻。
每到銀杏落葉時,一半的黃葉鋪滿院子的地面,而另一半黃葉則落在僻靜的巷子里。古鎮里的小巷,黛瓦白墻,蜿蜒的石板路,有金黃色落葉,很有江南的味道。顧可久祠堂免費開放,不收門票。
碧山吟社的銀杏廣場
碧山吟社,創建于明成化年十八年(1482年)。是由宋代婉約詞派領軍人秦觀后裔,在惠山的北麓,購置山地建成的。據說建成后,無錫本地有10位在野學士結社,每日吟詩作對,過神仙一樣的日子,史稱“十老社”,后改稱為碧山吟社。
碧山吟社背依無錫最高峰惠山,其正門前有一片小型的銀杏林,是后人栽種下來的,已經長成十來米高。這片銀杏林十分僻靜,游客甚少,深秋的時候,滿庭院的落葉,襯托著彎曲的小徑,還有江南風格的古建筑,是古鎮上最有詩意的地方。
與碧山吟社一路之隔的“愚公谷”內,也有一棵樹齡470多年的古銀杏,獨立于胡文昭公祠前的池塘邊。這課古銀杏軀干的一半,也已經枯死,用水泥制成了另一半的樹干,讓人真假難辨。這棵銀杏的落葉,大多飄落于水池的水面上,成就了滿池金黃色。
這些位于古鎮中的銀杏樹,和古鎮一起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生長著,不斷的豐富著,故事在他們之間流淌著,讓人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