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非常多的,當地的名勝古跡保存下來的很多,反應了巴蜀楚文化的核心元素,擁有非常高的文化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介紹。
1、玉泉寺及鐵塔
位于當陽市玉泉村,玉泉寺大雄寶殿為中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筑。殿前置隋代大型鐵質文物十余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圣吳道子手跡?,F存的玉泉鐵塔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筑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2、黃陵廟
為明代古建筑,是長江三峽地區保存較好的唯一一座以紀念大禹開江治水的禹王殿為主體建筑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三峽西陵峽中段長江南岸黃牛巖下的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鎮。

3、鳳凰山古建筑群
位于秭歸縣茅坪鎮鳳凰山,是將三峽庫區秭歸境內的多處古建筑遷建而形成的建筑群。鳳凰山在秭歸新縣城茅坪鎮東部,是一處濱江的小山崗,與三峽大壩直線距離不到2千米。古建筑群占地378畝,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共有古建筑二十四棟,橋梁四座,城門二座,牌坊一座,古井一口,均為清代建筑。

4、楊家灣老屋
位于宜昌夷陵區三斗坪鎮東岳廟村,又名黎永志老屋。始建于清乾隆丁未年(1787年),道光年間(1820~1850年)擴建。老屋為磚木結構,長方形平面布局??v深兩進,橫連十一屋,共有七個天井。1939~1945年,抗戰時期這里曾作為三十軍江防總指揮部。楊家灣老屋是三峽大壩壩區內唯一原地保護的文物建筑。

5、百寶寨巖屋
位于當陽市西北方向、遠安縣與當陽市交界處的沮水兩岸。巖屋的最早開鑿年代目前無法考證,至遲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已有記載。清嘉慶、道光、咸豐三朝(1796~1862年)還曾重建過巖屋。百寶寨巖屋由付家巖屋、李家巖屋、官沖巖屋等及一些零散巖屋組成,數量有23處250間左右,合稱為百寶寨巖屋群。巖屋功能有居住、宗教、屯兵、躲避兵火等。

6、三游洞摩崖
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洞中橫排3根鐘乳石柱。洞內列有歷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滿歷代游客的詩文。洞頂之懸石,擊之有聲,名為"天鐘";地面之凸石,跺之有聲,取名"地鼓",故有"天鐘地鼓"之說。北宋的文學家蘇洵、蘇軾和蘇轍三父子,于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也來此洞游歷,并各自作詩一首于洞壁。

7、楊守敬故居和墓
位于宜都市陸城新銜。楊守敬(1839-1915),清末民初金石學、輿地學家,藏書家。1839年5月23日誕生于此。故居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磚木結構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1987年辟為楊守敬紀念館,館藏楊守敬著《歷代輿地圖》等遺著、墨跡、遺物等二千五百多件。

8、青山墓群
位于枝江市問安鎮。古墓群區面積15萬平方米,近鄰季家湖楚城。分布有24處大型墓冢和密集的楚墓群。據文獻記載及考古資料考證,青山墓群為東周時期楚國貴族陵園。歷年出土文物有青銅器、兵器、車馬器及絲綢等珍貴文物。

9、關陵
原稱"大王冢",位于當陽城區西北3公里處,與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并稱中國三大關廟,已有1700余年歷史。關陵是為紀念三國蜀將關羽而建,乃關羽之陵寢,史載,當陽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

10、季家湖城址
位于當陽市草埠湖鎮季家湖村南,為文化遣存?,F存夯土南垣長86米,底寬13. 4米,殘高1. 4米。城壕距城垣10-34米,壕溝長86米,寬9.8米,深約1米。一號臺基位于城址北部中間,曾出土"秦王卑命竟坪王之定救秦戎"銅鐘和大型青銅構件及繩紋筒瓦、板瓦。城北楊家山子遺址發掘出新石器晚期地層與東周地層的疊壓關系,發現有東周時期房基、制陶作坊、窖穴和墓葬。

11、關廟山遺址
位于枝江市問安鎮關廟山村,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以大溪文化為主的遺址,距今6000至4000年,是長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遺址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遺址。

12、磨盤山遺址
位于當陽市河溶鎮前進村東200米,北距河溶鎮約2.5公里,是當地較高的山崗,面積約4.4平方公里。遺址中分布著大量的東周時期的楚國中小型墓葬。屬于周代古文化遺址,

13、長陽人遺址
位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城西南45公里、趙家堰下鐘家灣附近,關老山南坡。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1956年以來先后發現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鑒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征。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余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是中國華中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屬早期智人。

14、南襄城遺址
位于宜昌市遠安縣洋坪鎮南襄城村,是戰國至漢代遺址,南襄城城址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900米,東西寬300米,面積27萬平方米,19世紀90年代發掘出灰陶器、青銅劍、銅箭等文物。

15、李來亨抗清遺址
位于興山縣茅麓山區百羊寨,百羊寨村公所的山下,是李來亨3萬多部隊駐扎屯田的營地,占地約3萬平方米。李來亨曾被永歷朝廷封為臨國公,在此建立帥府。后其部隊在此被清軍圍捕,帥府被夷為平地,地基猶在,一起留下的還有周圍的行宮碑、炮臺等遺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