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觀音禪院銀杏樹據說是大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的,現在已經擁有千年的歷史了,這個對于中國人來說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下面給大家分享終南山觀音禪院銀杏樹攻略。
終南山觀音禪院在哪里:
地址:西安市長安區灃峪口進山3公里處
終南山觀音禪院銀杏樹攻略:
不知什么時候,秋賞銀杏春賞櫻,已經成為西安人生活習慣。
雖然最近接連幾日霧霾漫天,寒氣逼人,但我仍然抑制不住自己追尋秋天的心,去附近的古觀音禪院觀賞銀杏。
古觀音禪院位于西安市長安區終南山下,建于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坐916路公交到南石村下車,再往山里走10多分鐘便能到達。剛下車走了沒多久,一顆掛滿紅彤彤的柿子的柿子樹便映入眼簾,充滿了農家的氣息。

火紅的柿子掛在枝頭
真是好多年沒有見過柿子樹了啊!從前,我家的院子里也種著2棵柿子樹,它們還曾被我寫入作文中,甚至獲了獎。只可惜,村里后來征用土地,這2顆柿子樹便被砍掉了,永遠地成為了回憶。
由于是周末,來禪院觀賞銀杏的人還不少,但在義工的維持下倒也井然有序。
進入寺內,按著指示,徑直來到參觀銀杏樹的地方。剛穿過大殿,便已見古樹繁茂的枝葉,金黃色的一片在巍峨斑駁的秦嶺的襯托下,分外顯眼。

滿眼金黃
穿過一條隧道,然后拾級而上,剛登上觀景臺,就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
被風吹落的銀杏葉在地上鋪了一層又一層,像黃金地毯一般。銀杏葉上,一尊金黃色的佛像安詳地坐落粗大的樹干旁。合幾人抱的樹干發散出千枝萬杈,伸向天空。枝丫間的幾個鳥窩尤為突出,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銀杏樹的葉子大半已落,剩下在枝頭被寒風吹著,微微搖曳。不時有幾片葉子從樹上落下,在風中飛舞著,翩然落在地上。
最特別的是,在古樹的旁邊還生長著幾棵小的銀杏,應該是母樹的分支吧。可見古樹歷經千年,至今仍然生機勃勃。

粗大的樹干寫滿了滄桑

佛祖和古樹,笑看人間世事變換

樹枝間的鳥巢

古樹旁叢生的小銀杏

子母二樹互相對望

古樹的樹干旁叢生的分支
圍著古樹的欄桿,系滿了人們祈福的紅色飄帶,在金黃的銀杏葉的襯托之下,更為亮眼。

寄托著人們祝福的飄帶
圍繞著古樹轉了一圈,不過20min。從另一面下了樓梯,又穿過一條隧道,便離開了觀景臺。
除了千年銀杏之外,古觀音禪院也值得一覽。
寺內清幽雅致,松竹修茂,梵音陣陣,香煙裊裊,使人在都市的喧囂之外感受到難得的寧靜和祥和。

茂林修竹,曲徑通幽

據說禪院的每一任住持都會在寺內種植柏樹,解放之前寺內還有柏樹40多棵,今只余大雄寶殿前的兩棵,俱亭亭如蓋矣
寺內古樸厚重的建筑,別出心裁的設計無不讓人感受到這座千年古剎的獨特魅力。

寺內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石角飛檐

一道又一道的門,形成了縱深的走廊

這塊看似普通的石頭其實設計巧妙,你能看出其中的巧妙之處嗎?
古觀音禪院的來歷和那個人們熟悉的傳說有關。
據說魏征夢斬龍涇河王后,龍王心有不甘,魂魄便夜夜找唐太宗索命。太宗只能在神泉上建了一座寺院,這便是古觀音禪院。因為禪院建成之時,觀音菩薩曾經顯靈,因此得名。

靜心池邊的送子觀音儀態優美
除了如來佛祖,古觀音禪院供奉著多個神靈。如觀世音菩薩,彌勒佛祖,達摩祖師,涇河龍王等神明。

龍王廟
院內的千年銀杏樹是正是李世民當年手植。因為網上流傳的一張照片,古觀音禪院一時名聲大噪。據說年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0萬游客,幾乎和秦始皇兵馬俑的日最高接待量差不多!
流連寺中,我總覺得寺院應該是請了專門的團隊來進行宣傳策劃,否則光憑廟里的和尚恐怕難以把宣傳做得如此專業。
如今的古寺,有微信公眾號,可以對禪宗和寺廟有詳細的了解,可以預約賞樹時間,還可以查看實時客流。
曾經少林寺的過度開發引起了人們的極度反感,法門寺經開發商開發后的門票瘋漲也引起了寺內一些和尚的不滿。可見,在維持發展和保持佛門清靜之間想要取得平衡,是十分困難的事。
不過,古觀音禪院似乎做得還不錯。

凈心池
除了香,蠟燭,經書,齋飯這些和佛家相關的東西,寺院還出售銀杏樹的周邊,如印著寺院圖片的臺歷,銀杏果等等,又給寺院平添一份文藝氣息。雖然價錢稍微貴了一些,但也能接受。

印著院內景色的照片的臺,清新雅致
寺院招收了許多義工,負責寺內的日常游客接引事務,維持游客的參觀秩序。因此,即使游客較多,也未能見到大聲喧嘩或到處嬉鬧的情形。這樣一方面也避免了寺內和尚過多地處理日常雜事以至于耽誤了佛法修行,另一方面也為普通人更加了解禪院和禪宗提供了途徑。
參觀過程中,除了游客和義工,幾乎見不到寺內和尚在院中穿梭,可見他們應該也是將精力都用在了修行上吧。

墻上的一張作息表顯示,僧人們平日里凌晨3:45就起床了
禪宗講究頓悟,曰人人皆可成佛。如果無法保持一顆純凈的沒有雜念的心,只怕也很難學有所成吧。
在古觀音禪院內,有這樣一副對聯引起了我的興趣:

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全不明白
“照顧話頭,念佛是誰”,這兩句話聽起來不明所以的話是什么意思呢?
禪宗總給人一種高深莫測摸不著頭腦的感覺。我們在網上常常看到的一類段子:某人因為生活中的煩惱向禪師求教,而禪師總是默而不語,用手一指,而求教之人的理解常常和禪師的本意差之千里。禪宗中人故弄玄虛的一面可見一斑。

佛祖拈花,迦葉一笑被認為是禪宗的起始
傳說佛祖在靈山上說法時,突然拿起一枝金婆羅花,靜默不語。眾人皆不知佛祖之意,四下茫然。唯迦葉尊者破顏一笑,被佛祖認為領會到了佛法的精髓,遂將衣缽傳給了他。
這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這則同樣讓人云里霧里的小故事卻恰如其分地傳遞出禪宗“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宗旨。
我是注定心性不明了,對于禪道公案始終無法參透,或許只有通佛性的人能夠真的體會到禪宗頓悟的境界吧。

映在佛祖像上的影子也是一種佛緣吧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