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的于山風景區內有不少的景點值得打卡,這里不僅自然風景優美,而且于山的文化底蘊深厚,這里發生了不少的歷史故事,不少的景點都有獨特的歷史,詳情見下文。
定光寺
也叫白塔寺,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閩王王審知創建。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殿宇毀于倭患,現在的建筑是在清道光、光緒年間重建的。寺內有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和法雨堂。大殿的左右為華封堂、方丈室、客廳和僧舍,整座寺廟用廊道相連。三大殿重檐歇山頂,泥灰塑龍脊,龍頭翹角,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萬象亭
原建于宋代,1963年移建今址。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是福州的一個至高點,站在這里可欣賞都市美景,可謂包容萬象,故名萬象亭。
平遠臺
始建于宋代,在于山第一峰。平遠臺毀于元朝戰火,明朝重建的平遠臺移至鰲頂峰。平遠臺刻石是明代張煒的手書,原先旁邊的榕樹把這塊石頭包裹住了,只留下形似梳妝臺鏡框形的橢圓面尚可見其飽滿有力的行楷,雄渾厚重。
戚公詞
是福州人民為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而立的紀念祠。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代杰出軍事家。嘉靖十一年(1562)率兵六千來援福建抗倭,歷寧德橫嶼、福建井田(今龍田)、莆田林墩三大戰役,盡殲倭寇主力,平定了福建沿海的倭患。班師返浙時,省城官司紳在于山平遠臺設宴餞別,并勒碑記功。后人即于平遠臺旁建祠。
醉石
明嘉靖年間,倭寇進犯東南沿海,戚繼光奉旨援閩,在寧德、連江、福清、莆田等地打了一系列勝仗,平定了滋擾多年的倭寇。當他班師回浙,路經福州時全城百姓夾道歡迎,在于山擺設慶功宴,戚繼光也開懷暢飲,不覺醉臥該石上酣然入睡,后人就以此刻石作為紀念。原刻石俱毀于“文革”,現石由福州書法家沈覲壽于1978年仿原字重書刻上。
白云寺
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取名“地藏通文寺”。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為“南法云寺。明、清年間兩度重建,改名“白云寺”,文革中遭毀,僅存該寺的大雄寶殿。考慮到于山有豐富的古文化遣跡,特別是摩崖石刻,有據可查的從宋代以來就有100多處,后來將白云寺辟為“歷代九仙詩詞展廳”。
吸翠亭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掌管福建外貿的“市舶司督舶太監”尚春建此亭,并邀按閩御史周鵷、周震,致仕尚書林瀚等題紀刻石于野意亭下。亭匾為周鵷所書,久廢。今亭乃1936年仲冬,由公務處處長楊玉重重建。亭柱有陳儀、陳培錕、童杭時等題聯。
補山精舍始建于北宋,是白塔寺接待賓客之場所?,F存為清道光年間(1821-1850)重建。1933年秋,十九路軍蔡廷鍇、蔣光鼐等將領曾在此召開秘密會議,發動反蔣“閩變”。
攬鰲亭
相傳于山原是東海蓬萊仙境中的一座山峰,被六只巨鰲馱到閩江口,因安放地點爭執不下,發生爭斗,明御史王英怕此山又被六鰲馱走,特建“攬鰲亭”,意在攬住此山。
舒嘯臺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代著名學者、莆田人黃仲昭,在九仙觀主編《八閩通志》,花6年時間,成書達87卷,這是福建第一部全省性的志書。黃仲昭和他的助手,在疲勞時,常在一塊巨石前的平地上活動筋骨,呼嘯高歌。當時鎮守福建的太監陳道,為表達對黃仲昭的敬意,手書“舒嘯臺”,并讓人刻在巨石上。
九仙洞
相傳何氏九兄弟,唯有老大額上開一眼,有點視力,其余都是瞎子。他們住在洞中,白天采草伐薪,汲井水煉丹,丹成服下,又用井水洗眼,即復明。復明后九兄弟云游四方,來到福建仙游縣的九鯉湖,以丹喂鯉,鯉成精,九兄弟騎鯉飛升而成仙,故名“九仙洞”。
煉丹井
相傳宋高宗母親章太后因患眼疾,久不能愈,后一神仙指點用丹井水洗眼。全國各地的丹井很多,章太后一口口丹井試過,試到于山這口井時,眼疾痊愈。宋高宗喜出望外,于是下詔書發庫銀年年維修。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