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山景區既有歷史又有海景,景區內的游玩面積也比較大,逛完整個景區大約需要3個小時左右,登高還可以看到煙臺海景和全市的容貌,下面小編也為大家介紹了景區內的主要景點。
主要景點
早在康熙年間,煙臺山就被譽為“福山八景之首”。在山上,有以“龍王廟”、“忠烈祠”、“狼煙臺”為代表的民俗建筑群,又有燕臺石、造化奇觀、盟情崖”、太白石、母子龜、鴛鴦石、隋侶廊、觀海坪、海市蜃樓、一線天、600余年的古欒樹等神奇景點,還有抗日烈士紀念碑、惹浪亭等人文景觀;有高人、墨客的題詩,刻石勒碑,還有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讓人思緒萬千,回味無窮。
景點介紹
龍王廟
煙臺山龍王廟始建于明代,是當地人為祈雨保豐年而修建,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后,煙臺山重獲新生。1994年,煙臺山管理部門對龍王廟進行過一次維修。2000年又對龍王廟進行了一次維修,使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廟宇恢復原貌。
忠烈祠
1936年,煙臺的官商士庶在集資修復龍王廟時,將原龍王廟南院一傾倒的矮房,改建成忠烈祠。忠烈祠坐北朝南,由正殿,東西廂房和大門組成一座封閉式院落。正殿供奉的是三國名將關羽和宋朝名將岳飛的塑像,東面供奉的是關平、周倉,西面供奉的是岳飛,張憲,西廂是“忠烈千秋'陳列,關羽留給后人的遺言是:“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節”,岳飛留給后人的遺言是“前仆后繼,還我河山”。
石船石帆
誰將石壁劈成舟,屹立山腰海上頭。縱有風濤驚不到,雖無槳舵勢能悠。難供利客奔南北,止許高人宴夏秋。卻笑膠舟游楚水,問王空自動齊侯。據載,這首刻在煙臺山后斷崖處石船“船舷”上的七律詩,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名叫劉九標的貢士所題。他不但字體工整嚴謹,而且對石船的描繪與贊美,也是形象逼真,恰到好處。從而使石船成為煙臺山著名景觀。石船、石帆本屬自然奇觀,再幾經文人品題,更是錦上添花,令人感嘆。面對此景,耳聞濤聲,讀此佳句,真可謂情景交融,奇妙絕倫。
古欒樹
欒樹,亦稱“欒華”、“燈籠樹”。無患子科,落葉喬木。煙臺山有此樹種出現,實屬罕見,關于它的來歷還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據說,明朝在海岸線南側設奇山守御千戶所,有一名十七八歲的南方士兵,遠離父母,思鄉念家心切,常對藍天白云,熱淚滾滾。這情景被一只遷徙的小鳥看見,便在第二年春天從士兵家鄉銜來一顆欒樹種子,放在煙臺山兵營不遠處的石叢泥土中。不多日,小欒樹破土而出。南方籍小士兵見后驚喜不已,天天給它培土澆水,伴著它一起成長。每當站在它跟前,就如同見到家里親人,因此這樹又被叫做思鄉樹。
觀海坪
美麗的煙臺山,不僅自然景色迷人,而且也是名勝古跡薈萃的地方。觀海坪是位于北側臨崖小路旁一片草坪,雖然面積不大,也無陪襯,但它在煙臺人的心中,卻有著相當重的分量。被譽為“萬景臺”。如若有亦夢亦幻般的海市蜃樓奇觀出現時,這里便是最佳觀察點。
冰心紀念館
冰心紀念館是原東海關總監察長官邸舊址,現做為冰心紀念館對外開放。冰心是20世紀中國杰出的文學大師、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為中外文化交流、為婦女兒童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她的成長與煙臺有著密切的聯系。冰心至1903年-1911年隨父母住在煙臺,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她稱煙臺是她靈魂上的故鄉。“一提起煙臺,我的回憶和感想就從四方八方涌來”,這飽含深情的話語,是冰心對煙臺無限眷戀的真實寫照。冰心是煙臺珍貴的文化資源和無形財富,這座冰心紀念館,展示了冰心的手稿、著作、照片以及實物,再現了冰心與煙臺濃厚的情緣。
惹浪亭
惹浪亭,其建筑風格融會古今,精巧別致,屹然翹立于波浪撞擊的群確之上。遠遠望去,有時像游動于水中的畫舫,有時像煙霧縹緲之中的空中仙閣。“惹浪亭”,顧名思義,就是招惹浪花之意.登亭可飽覽近海遠山的美景.波平如鏡時,您可聆聽大海細語,感悟人生,浪急波涌時,您又可目睹“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蕩人心懷.這里也是垂釣的好去處,令人樂不知返。
煙臺山燈塔
煙臺市的標志性建筑,建于1988年4月,是設在煙臺港海岸山巔上的大型航標燈塔,專為進出港口的船只進行導航之用。不過它不是早的煙臺山燈塔,原煙臺山燈塔是由英國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建造的,由于年久失修,照明度弱暗,不能再繼續延用,20世紀80年代初被拆除,以后重新建成這座新燈塔。這座燈塔,集導航.旅游、海上交通指揮于一體。它是由清華大學設計的,塔高49.5米,共12層。底部3層采用古堡式建筑造型,內設電梯可直通11層了望臺,頂端有360度轉動照明燈,直射距離可達30海里。
盟情崖橋
懸掛在巖石之間的小木橋,因地處煙臺山“盟情崖”邊而得名。說到盟情崖,還有一段神話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對自由戀愛的青年,因遭到父母和親人的反對,就相約到這里一同輕生,不料遇到這懸崖峭壁將二人隔開。正在無奈之際,海潮拖著木板向二人間的懸崖漂來,在兩崖之間架起了一座木橋,他們二人沖向橋心相擁相抱,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離,從而打消了輕生的念頭:并每年雙雙到這里拜祭海神.盟情崖由此而得名.這座象征“連心”的吊橋,從此成了青年男女相親相愛、鎖定終身的神圣之地。
抗日烈士紀念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告無條件投降,8月24日拂曉,煙臺勝利解放。在解放煙臺戰斗中,共殲滅日偽軍1500多人,八路軍將士89人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在解放煙臺的戰斗中獻身的抗日英雄,煙臺市人民政府根據膠東行署的指示,于1946年5月,在煙臺山忠烈祠西側修建抗日烈士紀念碑。碑身高8米,呈五菱柱形,由乳白色的花崗巖石塊砌筑。碑的正南面為“民族英雄名垂千古”八個紅色大字,背面銘刻著89位烈士的英名。
日本領事館
日本是煙臺開埠14年后的1875年11月才來煙臺設立領事館的。日本領事館位于煙臺山西領事路(現煙臺山西路),占地25畝之多,3幢樓房,170多間,達2446平方米。其中領事館樓采用近代建筑設計手法,以簡單的幾何體組合手法設計建造,為磚混結構。室內分配合理,有地下層。整個建筑受歐洲新建筑運動影響,以實用為主,體現“不是依靠裝飾而是以形體自身之美為美”。外部完全沒有裝飾。強調建筑物的比例,墻面和窗子的關系,要求成為基本立方體的組合,完全區別于折衷主義建筑形式,是煙臺較早的此類風格建筑。同時,外墻的陶片帖面也開當地新建筑風格的墻面處理的先河。
廣東街
廣東街位于朝陽街西側,與順泰街形成“丁”字路口,全長270米,約建于1861年,初名桂子街。近代煙臺被辟為通商口岸后,貿易興旺,商業發達,成為中國北方海區的一個貿易中心,到煙臺經商的廣東、福建等外地的商人日漸增多。他們為了生意上的共同利益,先后成立同鄉會,建立會館等,常在一起議事、聚會、娛樂。桂子街上就聚居了許多來煙經商的廣東人,故該街改名廣東街。初為亂石鋪路,1926年修建成水泥路面。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