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個娘子關景區,關于它的歷史以及傳說可是有很多的,而且在古代,這個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這個娘子關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叫娘子關?它的傳說有哪些?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娘子關由來
說法一
關于娘子關的來歷,說法有二:一說因為這里修筑過紀念介子推之妹介山氏的“妒女祠”;
說法二
另一說因為唐平陽公主在這里駐過兵。這后一種說法。如今已成定論。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娘子關一帶,便產生了許多與平陽公主有關的遺跡。如南門上的“宿將樓”,桃河彼岸的 “點將臺”,綿山的“避暑樓”等等,相傳都是平陽公主初建。在避暑樓東的山坳里,有一個終年不竭的小水潭,傳說是當年平陽公主的洗臉盆。
2、娘子關傳說
娘子關歷史悠久,隋代開皇年間曾在此設葦澤縣,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陽公主,曾率領娘子軍據守此關,所以后人皆稱之為娘子關。據說,平陽公主在多年征戰中親臨戰場、身先士卒、參謀軍務,在軍事上的直覺與見地堪稱天才,軍隊上下都對她肅然起敬,從而軍紀嚴明,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平陽公主去世后,唐高祖李淵特地下詔破例以軍禮下葬,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娘子關與她的英名共存,一直延續到今。
3、景區特色
社火
自古在娘子關鎮諸多村莊每年正月十六都要表演,是村民歡度新春佳節的形式:有武打、耍叉等其內容多為模擬古戰場故事。在正月十六上午村民自發組織帶上長矛、大刀、鋼鞭、劍、戰旗等道具上街,鑼鼓擂起社火便開始,圍觀人群越聚越多,形式很熱鬧的場面。
河燈
放河燈,是華夏民族傳統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它流行于漢、蒙古、達斡爾、彝、白、納西、苗、侗、布依、壯、土家族地區,各地在三月三、七巧節、中秋節晚上水邊,常放河燈。道教、佛教在夏歷七月十五舉行宗教節日時也放河燈,一般人誤為放河燈是宗教活動。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