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整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非常豐厚,位于碑林區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就是一個非常值得去觀賞的專題性博物館,里面有很多文物都是鎮館之寶的級別,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一一盤點。
西安碑林博物館鎮館之寶
1、唐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由畫家閻立本所繪,工藝家閻立德雕刻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乘騎的六匹戰馬,名稱分別為颯露紫、拳毛騧、青騅、什伐赤、特勒驃、白蹄烏。“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現藏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2、大夏石馬
此馬刻畫簡潔但不失準確,與漢代石雕有明顯的承繼關系。馬體勻稱,前腿繃直而后腿略彎,動靜相生。前腿間的弧面上,“大夏真興六年”等字樣清晰可辨,使其成為大夏紀年明確的唯一遺物,彌足珍貴。
3、唐景云鐘
唐代為景龍觀所鑄之青銅鐘,原名“景龍觀鐘”,開元年間改景龍觀為迎祥觀,故又稱“迎祥觀鐘”。鐘高247厘米,重達6噸,上銳下侈,為青銅鑄成,后曾懸掛于西安鐘樓。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稱之為“景云鐘”或“景云銅鐘”。
4、開成石經
《開成石經》刊刻于大和七年(833年)至開成二年(837年),原石立于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宋時移至府學北墉,即現址。共有刻石114塊,每石兩面刻,計228面,650252字,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等12部儒家經典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2部儒經字樣典籍,加上乾隆年間補刻的《孟子》,共計13經。《開成石經》是中華文化的原典,是中國歷史上七次刻經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被譽為“古本之終,今本之祖”。
5、多寶塔碑
這是顏真卿中青年時期代表作,書風尚在初步定型成熟階段,其結構平穩嚴謹、棱角分明,精密腴勁。字口方棱,筆劃轉鋒清晰,起筆落筆明朗。用筆點畫圓整,雄秀并厚,飄逸中透渾厚,與晚期的雄渾一脈相承。
6、石臺孝經
《石臺孝經》碑刻于唐玄宗天寶四年(公元 745),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并書寫,李亨篆額。此碑由四塊黑色細石合成,碑下有三層石臺階,故稱《石臺孝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喜好隸書,師法《曹全》,書風豐腴遒麗,書法工整,字跡清新。人們通常稱《石臺孝經》碑為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
7、集王圣教序碑
刻于唐咸亨三年(672),唐代僧人玄奘自西域取回佛經翻譯完成后,請求皇帝為所譯經文作序。《圣教序》內容即唐太宗所作序文,太子李治作的記和玄奘寫的謝表和心經。玄奘的弟子懷仁和尚從宮中所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歷時24年刻成《集王圣教序碑》。傳說由于內府墨跡字數有限,朝廷曾懸賞“一字千金”從民間重金征集所缺之字,故此碑又被稱為“千金碑”。此碑摹刻精美,纖微克肖,書法“貴越群品,古今莫之”,成為后世學書者臨習王體行書的楷模。
8、顏勤禮碑
此碑刻于唐大歷十四年(779),宋趙明誠著《金石錄》后便不知所蹤,直至1922年10月才重見天日。由于常埋地下,未經加工修剔,所以最為接近顏書筆法。初拓本流傳甚少。
9、獻陵石犀
原立于唐高祖李淵獻陵前,用重約十噸的整塊石料雕琢而成,腳有三趾,作緩步走動的姿態。右前足石座側面原刻有:“高祖懷遠之德”六字。到唐代時,犀牛已很罕見,《兩唐書》中均有林邑國(今越南)“遣使獻馴犀”的記載。
10、曹全碑
撰書者不詳,東漢中平二年(185)。《曹全碑》在漢碑中極富盛名,不僅因為刻石時間久遠,保存完整,更因為其獨樹一幟的筆法風格。碑文秀麗典雅,簡靜雅和,清麗婉暢,章法整肅寧靜,縱橫行列,井然有序,用筆剛柔并濟,藏多于露,圓多于方。與《禮器碑》前后輝映,乃漢石中之至寶。
服務設施
一、講解接待服務:我館講解員經過嚴格培訓上崗,可為游客提供中英文講解及點講服務。
二、游客服務中心:我館在前區半開放區域設置了游客服務中心,提供熱水、電視、輪椅、童車、雨傘、充電器等服務設施,有專人負責管理,竭誠為游客提供溫馨便利的服務。
三、殘疾人通道:我館在參觀區設置了殘疾人通道,實現了參觀區殘疾人無障礙通行。
四、展室游客體驗區:我館新石刻藝術館設有多媒體互動區,使游客在互動中了解碑林,體驗傳統文化。
開放時間
淡季(12月1日-2月底)售票時間8:00-17:15,18:00閉館
旺季(3月1日-11月30日)售票時間8:00-17:45,18:30閉館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