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而西柏坡景區就在石家莊市平山縣,是國內著名的紅色旅游勝地,非常適合帶孩子過來游玩,那么西柏坡精神的內容和意義是什么?計劃去游玩的朋友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時期,是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從革命到建設,從打破一個舊世界到建設一個新世界轉變的重大歷史關頭。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變化,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善于學習、主動轉變,強化紀律規矩意識,不僅取得大決戰勝利,為奪取全國勝利奠定牢固基礎,還孕育形成了以“兩個務必”“趕考”等為主要內容的西柏坡精神,為奪取全國政權后經受住執政考驗做了充分的精神準備。
1945年,毛澤東同志同黃炎培先生有過一次著名的談話,討論共產黨執政應如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對這個歷史性難題,我們黨一直在思考。西柏坡時期,面對新的形勢任務,我們黨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他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毛澤東同志當年在西柏坡提出‘兩個務必’,包含著對我國幾千年歷史治亂規律的深刻借鑒,包含著對我們黨艱苦卓絕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包含著對勝利了的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包含著對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深刻認識,思想意義和歷史意義十分深遠”。
1949年3月23日,在離開西柏坡的時候,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提出了著名的“趕考”命題。爭取考出好成績,跳出人亡政息的歷史周期率,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的永恒考題。回顧百年征程,我們黨的發展奮斗史,就是一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超越自我的“趕考”史。
西柏坡精神的誕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它是我們黨在偉大歷史轉折時期孕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一代代共產黨人不畏艱難、英勇奮斗,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西柏坡精神意義
西柏坡精神是我們黨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今天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仍然需要我們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
“兩個務必”,仍是新時代共產黨人保持政治本色、戰勝艱難險阻的重要法寶。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趕考”遠未結束。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我們才能在新征程上一往無前,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向歷史、向人民交出優異答卷。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仍是新時代共產黨人必須具備的政治品格。西柏坡時期,我們黨發揚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精神,將革命由局部勝利引向全國勝利。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依靠斗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保持警醒,勇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善于學習、主動轉變,仍是新時代共產黨人增強本領、與時俱進的有效途徑。西柏坡時期,我們黨面臨工作重心轉移的歷史任務,為解決“本領恐慌”問題,我們黨主動轉變,開展了進城前的學習運動,為黨執政全國奠定了基礎。進入新時代,形勢復雜、任務繁重,新理念、新知識、新科技接踵而來,如果看問題、作決策、推工作還是沿襲老觀念、老套路、老辦法,就會跟不上時代,貽誤時機、耽誤工作。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全面增強執政本領,我們黨才能擔負起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
強化紀律、嚴守規矩,仍是新時代共產黨人應當恪守的重要原則。西柏坡是立規矩的地方,中共中央在這里制定了一系列黨內規章制度,形成了政令統一、民主集中的生動局面。當下,我們面對的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未來“趕考”征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面臨的形勢越復雜,肩負的任務越艱巨,就越要加強紀律建設。”我們要旗幟鮮明講政治,永遠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始終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用鐵的紀律凝聚鐵的意志、錘煉鐵的作風、鍛造鐵的隊伍,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