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州古城的歷史悠久,水繞古城,繁華街市宛如積淀千年的歷史長河,古香古色,到了唐山非常值得游玩,那么在灤州古城的歷史有哪些呢?詳情見下文,一起來了解下吧!
古城歷史
公元923年,契丹耶律阿保機在此建城,灤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枕燕山而踏渤海,屏京津而扼關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灤州自殷商時期屬黃洛城舊址,是殷商時期最早分封的諸侯國,孤竹國所在地。遼代天贊二年,公元923年,遼太祖阿保機始建灤州,灤州素有“關西第一州”之稱。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
自古以來,灤州因其宜人的氣候和美麗的風景,成為歷代帝王的避暑勝地。自秦至清據記載,先后有十八位帝王37次御駕親臨巡游灤州,乾隆皇帝鐘情此地曾留下詩句:“攬景目難給,千古此灤州。”
灤州古城復原千載歷史古跡:古城門、楊三姐告狀的老縣衙、鐘鼓樓、古戲臺、和園、文姬樓等盛世建筑,展現遙不可及、難以清晰領會的歷史印象,取其神韻,結合現實。三千年大河之畔的盛世古城,采擷群山壯麗構筑其骨,掬一捧灤河俊秀勾畫其容。一座集文化、旅游、商業、會務、居住、休閑為一體的北方人文古城,一處綿延千年的國家級4A景區,耀世而出。
楊三姐告狀
楊三姐告狀是發生在灤州的真實故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民國初年,河北灤縣浪蕩子高占英,與人合謀,將妻子楊二姐殺害。并稱其暴病身亡。二姐的胞妹,楊三姐到高家吊唁,看出破綻,頓起疑心......
楊三姐擊鼓告狀,怎奈當時官官相護,縣官拒不審理。楊三姐無奈,越級上告,最終真相大白,使沉冤得以昭雪。
灤州古城將此故事改編成情景劇--再現楊三姐
來灤州古城、體驗風土人情,觀情景劇演出,感受民國少女楊三姐不懼權霸,為姐伸冤的告狀史吧!
仁義胡同
早在老灤州城內東街住著兩戶人家,西家姓吳,東家姓霍,兩家中間是一道火墻。吳家出身紳士,霍家在朝為官。
這年,吳家想蓋新房,拆掉一段墻,霍家不允,引起一場官司。知州受理此案,來到霍家。勸霍家給他父親去信,尋求辦法。
霍父來信說“兩家爭吵為堵墻,讓它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哪見當年秦始皇。”霍家拿信給知州,表示遵父命,讓出三尺給吳家。
知州到吳家,說明了霍家的決定。并說:“人家讓出三尺,你們也讓出三尺,留個胡同方便百姓,可否?”吳家欣然同意,于是吳、霍兩家中間留下了六尺寬的胡同,知州將其命名為“仁義胡同”,并制匾懸掛以教后人。
此故事灤州人世代相傳,并留下了“兩家相爭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千古佳話。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