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臺州市的江南長城景區又名江南八達嶺、臺州府城墻,始建于東晉時期,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江南長城全長一共五千多米,非常宏偉壯觀。接下來為大家帶來臺州江南長城景點簡介。
景區簡介
臺州臨海的江南長城旅游區有著“江南八達嶺”的稱譽,它是臨海市的古城墻,長6000余米,現存5000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有1600余年歷史,迭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不斷修筑增擴,其主體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古城墻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勢,逶迤曲折,雄險壯觀,與北京八達嶺相較,可稱雙絕。臨海古城墻兩側,古木參天,常年蒼翠,為城墻增添了一分靈秀。
現存城門
興善門
始建于唐代,地處水陸交通樞紐,商業繁榮。城門居臺州府城之正南,前對靈江,側依巾子山,內接紫陽古街,附近建有中津古渡及浮橋。城上有樓,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語?!俺弧闭?,超塵脫俗、放曠達觀之謂。當年命此樓之名者,或者亦有超然榮辱之意寄寓于其間!
朝天門
始建于唐代,坐落于臺州府城西北角,居北固山西麓,西鄰靈江,內接西大街,俗稱“西門”。“朝天”為西門,其大致原因是“朝天門”位于臺州治署正西的緣故。所謂“朝天”,即“朝拜天子”之意。因臺州居浙東,無論宋元明清,京都皆在西北,舊時出此門西行至guan道,實為赴京師、朝天之子正路,所以名此門為“朝天門”,實表臣民忠于天子、不忘其君之意。
府城坊墻
紫陽街坊墻-奉仙坊
是為了紀念道教南宗創始人張伯端而命名。張伯端(983~1082年),又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北宋臨海城關教人,世居臨海城內纓絡街。張伯端初為刀筆小吏后悟而修道,生平窮研內丹,創立了道教南宗內丹派,世號紫陽真人。其所著《悟真篇》被后世奉為“丹法正宗祖經”,譽為“修丹之金科,養生之玉律”。清雍正皇帝特發帑敕建紫陽道觀于臨海城內,并封之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其故居在紫陽街北端西側,雍正皇帝御書的紫陽道觀碑文,現仍保存在東湖石刻碑林內。
紫陽街坊墻-悟真坊
為了紀念道教南宗創始人張伯端而命名。張伯端(983~1082年),又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北宋臨海城關教人,世居臨海城內纓絡街。張伯端初為刀筆小吏后悟而修道,生平窮研內丹,創立了道教南宗內丹派,世號紫陽真人。其所著《悟真篇》被后世奉為“丹法正宗祖經”,譽為“修丹之金科,養生之玉律”。清雍正皇帝特發帑敕建紫陽道觀于臨海城內,并封之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其故居在紫陽街北端西側,雍正皇帝御書的紫陽道觀碑文,現仍保存在東湖石刻碑林內。
紫陽街坊墻-廣文坊
廣文坊為紀念唐博士鄭廣文而命名。鄭廣文,名虔,字若齊,祖籍河南滎陽。唐天寶九年授廣文館博士,時稱鄭廣文,唐玄宗曾贊其詩、書、畫三絕。安史之亂后,被貶到臺州作司戶參軍。當時臺屬偏僻,民風閉塞,虔以教化為先,設學館于郡城臨海,選民間子弟入學,親自任教,從此士風漸進。以后自宋迄明,臺州文風敦盛,名人輩出,鄭虔當有啟蒙教化之功。
紫陽街坊墻-順政坊
順政坊是臨海宋代古坊名的舊稱,由原來的臺州府城的子城東門順政門的名稱演化成坊名。寓含“政通治順”之意。
紫陽街坊墻-清河坊
宋代,來自河北清河郡的張氏一族遷居臺州府城白塔橋附近,清河坊以張姓郡望而命名,是為紀念張氏始祖發祥地。
紫陽街坊墻-迎春坊
迎春坊是臨海明代舊坊名延用。
紫陽街坊墻-永靖坊
永靖坊是為了祈福地方“平定”“安寧”而命名。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