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鳳凰山內有自然景觀也有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在群山環抱之中,風景優美,是遼西名勝之一,那么在朝陽市鳳凰山旅游景區內的主要景點有哪些呢?詳情見正文。
1、主要景點
鳳凰山古稱龍山,清初改名為鳳凰山。1600多年前,前燕王慕容認為“龍山之西,柳城之北”山巒重疊,森林茂密,又有峽谷平原,六畜興旺,實及“福德之地”,于是遷都朝陽,改柳城為龍城,之后不久在鳳凰山上修建開山第一寺—龍翔佛寺,從此山中便有了禮佛念經、降香許愿的佛事活動。至遼代時,鳳凰山已經成為一處很有影響的佛教圣地,遠近信眾,都來朝拜,香火之旺,名動朝廷。到了清朝中期,鳳凰山形成了三塔、四寺的建筑主體。如今鳳凰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經形成規模,其中人文景觀有20多處,以一龕、兩洞、三塔、四寺為代表,一龕是北魏時期的摩崖佛龕;二洞是兩個天然的佛洞,即倒坐觀音洞和朝陽洞;三塔是上寺凌霄塔、中寺摩云塔、北溝大寶塔;四寺是鳳凰山的四座大型寺院建筑,即華嚴寺、云接寺、延壽寺和天慶寺。另外,還有恢復新建的新山門、名人墻、鐘鼓樓、南山門、女神像、蓮子洞。除了眾多人文古跡,鳳凰山還有如象鼻山、雙乳峰、睡佛、華佗問路、高山流水、石魚躍澗等自然景觀80余處。
2、景點介紹
摩崖佛龕
摩崖佛龕鑿刻于北魏時期,共72處,內置羅漢諸像,其排列參差不齊,疏密大小不一,是鳳凰山現存的年代最久遠的古跡。由于峭壁正對東方,是鳳凰山接受第一縷旭光照耀之所在,因此有“龕鄰峭壁,佛映金光”之譽。
倒坐觀音洞
處在與路面高約20多米的崖壁上,洞高約2.3米,深及1.7米,洞內原有遼代石刻觀音一尊,現在所供奉的觀音是1993年雕塑的,因為她面北背南,所以稱為倒坐觀音。
凌霄塔
凌霄塔為八角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原名摩天塔,后改稱凌霄塔,高為15米,巍然聳立,勢欲摩天,百里可見,是古龍城的象征。如今華嚴寺已經不復存在,在凌霄塔基上建起了一座仿古式氣象雷達塔。
摩云塔
摩云塔建于遼代,為方形實心十三級密檐式磚筑舍利寶塔,高37米,分塔座、塔身、塔檐、塔項四部分,如倚天寶劍聳立寺中,直撐云天,與云接寺構成了塔寺結合、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
大寶塔
大寶塔是鳳凰山3座遼塔之一,塔為方形實心,十三級磚筑,殘高17米,塔身細高,收分較小,小巧精美,十分峻峭。大寶塔下有一天然清泉,水勢旺盛,終年不竭。晴和天氣,塔影倒映于水面,景色絕佳,所以此塔又叫“泉映寶塔”。
華嚴寺
華嚴寺俗稱上寺,海拔660米,始建于遼代天祿年間,清代順治年間重修。寺廟原建筑隨山就勢,參差錯落,別具風格,其雕梁畫棟,飛閣流丹,十分壯觀。清時的華嚴寺,從現在的朝陽洞至山頂,依次有山門、配房、韋馱閣、古鐘、二重門、娘娘殿、老爺殿、千手千眼觀音殿及凌霄塔等建筑。
云接寺
云接寺,俗稱中寺,海拔550米,周圍地勢險峻奇特,景色壯觀,常有云霧繚繞,嵐氣蒸騰,所以叫云接寺。
延壽寺
延壽寺,俗稱下寺,原名報恩寺。康熙51年(1711年),海滄和尚把他的師弟海明接到山上來,并將這一塊平坦的地段劃給海明。同年,海明四處募化修建了寺院,為報答師兄的引薦之情,便將寺院取名為報恩寺。清乾隆年間該寺修繕,并改名延壽寺至今。
天慶寺
天慶寺,俗稱小西寺,始建于遼壽昌五年(1093年),后經清代維修得以保存。1993年鳳凰山管理局成立,按清式建筑對其復原,寺內主要建筑有觀音殿、東西配房、山門、圍墻及唱和詩碑等。
象鼻山
象鼻山位于南溝進山路右側,山巒徒止處,探出一“弓”型巨石,石面斑駁龜裂,中間有圓孔,外部邊緣呈緩狀下垂,狀如大象長鼻,故名象鼻山。
雙乳峰
山脊大體成半環狀,海拔高度為500米。在環脊邊緣,有兩座凸起的山峰,形如兩只巨乳,兩峰間有溝谷相連,造型形象生動,人稱雙乳峰。
華佗問路
是鳳凰山自然景觀之最,在睡佛頭部下側,有一上一下兩塊人形長石。端坐于崖頂者如一位身披蓑衣的老翁,下方立石如身背藥簍、低首躬身的華佗。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