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司馬遷,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史學家,那么大家知道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而修建的漢太史司馬遷祠墓有什么樣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嗎?不妨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歷史意義
司馬遷以偉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曠世業績受到人們的敬仰。歷朝歷代,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在這里扼腕憑吊,然后去譜寫新的歷史。每年清明節,司馬后商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十里八鄉的百姓也紛紛加入其中,成為沿襲千年的民俗傳統。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史記》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地,日本、韓國的學者因為敬仰司馬遷的雄文奇德,有的甚至改姓“司馬”。莘莘學子,一代代來到這里,汲取不朽的精神力量;各級官員,一次次來到這里,梳理著“以史為鑒”的從政之要;企業老板,一撥撥來到這里,大方地敬上一炷高香,向給商人最早樹碑立傳的圣人,深深地鞠下一躬。
建筑意義
從建筑角度講,太史祠雖然建筑規模不大,形式氣派卻和司馬遷的人格、文章、事業一樣,超拔于群。它是依據山嶺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國建筑傳統對稱布局限制,經過精心擘劃,建筑成高峻挺拔、氣勢雄偉的太史祠,和周圍環境非常協調。據古建筑專家鑒定,這座宋代建筑對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古建筑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地區建筑上的相互影響,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太史祠墓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寶貴遺產,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建筑史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實物史料,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對太史祠極為重視,加強保護。1956年8月6日,省人民政府公布司馬遷祠墓為陜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歲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后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調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