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召寺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廟,每天的香火都比較旺盛,環境也很好,還有歷史悠久的壁畫和文物,文化底蘊深厚,那么在大召寺內有哪些比較好玩的地方呢?
景區介紹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格魯派黃教寺院,信仰喇嘛教的民族主要是蒙古族,藏、土、裕固、門巴等。大召寺漢名原為“弘慈寺”,之后改為“無量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座由3萬兩純銀鑄成、高達3米的銀佛,又稱“銀佛寺”。大召寺占地約為3萬平方米,坐北向南,沿中軸線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九間樓、廂房等。在內蒙古地區有大范圍的影響。
歷史上,順治皇帝迎達賴五世赴京時,曾歇宿于大召寺內,后康熙皇帝鑄“皇帝萬歲”金牌供于大殿銀佛之前。相傳康熙曾來此廟住過幾日,為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大召則被尊稱為“皇廟”。
大召的平面布置采用漢廟形式,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八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九間樓、經堂、佛殿等,其中經堂和佛殿連在一起,統稱為“大殿”,大殿是整個寺廟中唯一一座漢、藏結合風格的喇嘛廟,有雙層三開間的前殿,后衛經堂和佛殿,在佛堂正中供有一尊2.55米高的銀佛像,因此無量寺又稱為“銀佛寺”,銀佛的前面是通天柱,有飛龍盤于其上,在銀佛的左右分別是宗喀巴和達賴喇嘛三世、四世的銅像;另外,在大召山門的屋檐下懸有“九邊第一泉”的名匾?!熬胚叺谝蝗?,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相傳康熙皇帝為平息蒙古衛拉特部噶爾丹之亂,凱旋歸來路過大召,馬蹄踏地,有泉涌出。碑文記載:泉水“其性輕而清,其味甘而美”。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投巨資對大召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拆除了寺院周圍的危舊民宅和臨街商業建筑,這樣大召就與席力圖召隔街相望,兩寺金碧輝煌,古色古香;香火鼎盛,法號齊鳴。重現了明清年代“召城”的風采。大召西側是保留完好的明清一條街,青磚灰瓦,飛檐斗拱。收到眾多導演的重視,成為古裝片拍攝的外景地。這里的歷朝古玩、字畫、玉器及蒙古族皮畫、銅具等手工藝品遐爾聞名。
推薦景點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大召寺的精華所在,殿前漢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啟七年(1627年)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昂首仰視,形象別致。在這個大殿里可以感受到大昭寺的雄偉和魄力,感覺個體很渺小。
釋迦牟尼像
大雄寶殿正中是一尊2.55米高的銀鑄釋迦牟尼像,所以大召寺也叫“銀佛寺”。銀像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銀佛之一。這位佛教的創立者,在我們的心中應該還是西游記里佛祖的形象,端坐云間,俯視眾生。
菩薩殿
菩薩慈眉善目,俯視我等蕓蕓眾生,很多信男善女前來朝拜。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她的神力廣大,很多人愿意上香,可能也是源自于此,祈求菩薩保佑,幫助他們消災解難!
轉經筒
轉經筒又稱“嘛呢”經筒、轉經桶等,與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關,藏傳佛教認為,持頌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對佛的虔誠,可得脫輪回之苦。很多人信佛之人真的來此轉經,看來人還是要有信仰。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