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是我國最古老的海島,這里風景優美,海水碧波蕩漾,歷史文化深厚,是到威海必去的旅游景區之一,那么在劉公島景區內有哪些景點呢?下面小編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
1、海軍公所
海軍公所,又稱水師衙門,建成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位于劉公島西部南坡傍海高地,座北朝南,背山面海,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正規化海軍的指揮機構。作為“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的代表性文物遺址,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軍事衙門之一。因是海軍提督丁汝昌的駐節之地,故民間又稱此為“丁公府”。按照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關于“開辟新的陳列場館,把提督衙門恢復好、保護好、展示好”的指示精神,在建成開放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后,2010年4月底開始組織實施北洋海軍提督署原狀復原陳列工程,歷時四年于2014年7月25日完工向游客開放。該工程總投資1200萬元,本著遵照歷史,嚴格考證的原則,先后對提督署16個廳室按照原有功能進行原貌復原,總計陳列仿制古典家俱300件、歷史塑像18尊、各類文物200余件,以及瓷器、字畫、楹聯、槍械等輔助展品1500余件,真實再現了北洋海軍鼎盛時期的歷史風貌,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甲午歷史標本。
2、甲午戰爭陳列館
甲午戰爭陳列館,由中科院院士彭一剛教授主持設計,于2008年建成開放,建筑面積7622平方米。該館以《國殤·1894-1895——甲午戰爭史實展》為基本陳列,分《甲午戰前的中國和日本》、《日本打開戰爭魔盒》、《民族屈辱與抗爭》、《警鐘長鳴》4個部分進行展示,陳展面積4500多平方米,展出歷史照片500余幅、珍貴文物300多件,輔助展品100多件套,以及大量油畫、雕塑等藝術展品,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戰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
3、歷史選擇展館
歷史選擇展館,系修復利用北洋海軍機械局和屯煤所等歷史文物建筑,展館室內面積3000平方米,展陳面積22000平方米。作為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的核心部分,該館共分民族救亡道路的艱難探索 、歷史在國共兩黨身上聚焦、歷盡苦難的中國共產黨、萬眾歸心邁向新中國和書寫輝煌的歷史答卷等五大部分,運用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圖片、展板和油畫,采用聲光電半壁畫、LED視頻等技術手段,運用對比、寫實的手法,從中華民族復興歷史的大視野,全方位觀察甲午戰爭后中國政治舞臺上的各種政治力量,回答了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會選擇中國共產黨。2017年6月通過山東省委組織部統籌推進膠東黨性教育基地建設專題研討會專家驗收并正式啟用。
4、東泓炮臺展館
東泓炮臺展館,于2019年6月12日全面落成并向游客免費開放,為了呈現歷史,警醒世人,劉公島管委修復利用東泓炮臺陳設布展,推出了《北洋海軍威海衛基地防務掠影》主題展覽,該展覽剪取中國近代海防建設的一個片段,分為“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劉公島炮臺防務體系”“威海灣炮臺防務體系”“甲午國殤,警鐘長鳴”四個部分,通過遺址復原和圖文形式系統展示北洋海軍威海衛基地的建設背景、過程、設防及歷史事件。
5、龍王廟
龍王廟,位于北洋海軍提督署西100米處,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末籌建海防,劉公島成為北洋海軍基地,駐島北洋海軍和北洋護軍籌資重修。為磚木舉架結構,四合院布局,由山門(倒廳)、東西廂房和正殿組成,前后兩院,共計房屋14間,連同廟前戲樓占地1700平方米,屬道教廟觀。正殿內正中供奉東海龍王塑像,夜叉、龜相侍立兩側,東西兩側內山墻上分別繪有《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故事壁畫。
6、丁汝昌寓所
丁汝昌寓所,現辟為“丁汝昌紀念館”。建于1889年,位于劉公島西端,東距北洋海軍提督署約200米,坐北朝南,屬磚木舉架結構。寓所占地7000平方米,布局與安徽巢縣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相似,分三組,左、中、右三跨院落,西院為內寓,東院為侍從住房,中院為丁汝昌辦公、住宿和會客的場所,大門兩側為門房和書房。院內有一株百年紫藤,系丁汝昌親手栽植,老干已枯死,發出的新枝虬曲,生長茂盛,每年5月花團錦簇,清香四溢。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后,丁汝昌攜眷在此居住6年多,又稱“小丁公府”。
7、威海水師學堂
威海水師學堂,位于丁汝昌寓所西150米處。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奉北洋大臣李鴻章之命,在劉公島西端擇購民地,興建水師學堂,1889年開工,次年建成,當年即招收36名駕駛學生授課。共花費購地銀、工料銀合計近萬兩,建筑房屋63間,占地18000平方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學堂第一屆學生畢業,派登各艦參戰。次年2月劉公島失陷,學堂許多建筑毀于戰火,學堂停辦。該學堂是清末繼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廣東水陸師學堂之后的第4所海軍學堂,因校址在劉公島上,故又稱“劉公島水師學堂”,是我國目前唯一一處有跡可尋的近代水師學堂。
8、定遠艦
歷史上“定遠艦”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見證了中國海洋史上一段輝煌的往事。
2005年4月,定遠號紀念艦根據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歷史資料、按照1:1的比例復制出來,作為全亞洲第一艘完整復制的清代軍艦,“定遠”艦全長94.5米,寬18米,滿載排水量7670噸,外觀與歷史原艦完全相同。
定遠艦現在已由島外遷至島內,與東村相鄰。置身軍艦,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多世紀之前北洋海軍官兵的真實生活。
9、鐵碼頭
鐵碼頭,位于劉公島西端南面海中,呈“丁”字形橫臥于碧波之中,系北洋海軍成軍(1888年)后,為其艦船提供停泊,補給煤炭、彈藥、軍械之所。劉公島鐵碼頭由道員龔照玙主持設計建造,1889年施工,1891年竣工,工料總造價151500兩白銀。1915年,上部被改接成長205米,寬6.9米的鐵架;1935年,因鐵板銹蝕,又進行了修建,建成后,漲潮時可停靠萬噸輪船;1953年,將銹蝕的鐵板、墩柱和鐵框等更新;1971年,增建“丁”形引橋。至今仍為人民海軍所用。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
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占地面積4000多畝,樹木共19個科目、80多種,野生花草50多種,鳥類50多種,樹木以黑松為主,梅花鹿等數十種野生動物棲息園中,聽濤崖、五花石、劉公泉、板疆石、貝草嘴等多處自然景觀遍布園中。其中,為紀念北洋海軍成軍100周年而建的北洋海軍忠魂碑,位于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西部山頂,碑身為白色,六棱形,高28.5米,上書“北洋海軍忠魂碑”七個金黃大字。碑文下部兩側是表現北洋海軍將士英勇殺敵、浴血奮戰的群像浮雕。
10、劉公島珍稀動物園
劉公島珍稀動物園,位于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西部避風朝陽、草木繁茂區域,占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國寶大熊貓館,于2010年9月30日落成,同年11月5日開館,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中心四川雅安碧峰峽基地的一對名為“竹靈”(雌性,2007年生)、“寧寧”(雄性,2008年生)的國寶大熊貓在這里安居;臺灣梅花鹿和長鬃山羊館,于2011年5月28日開館;麋鹿館,于2011年8月2日開館,來自我國最大的麋鹿飼養區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國寶級珍稀動物——麋鹿在此安居。
11、劉公島博覽園
劉公島博覽園,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分為六大展區、十九個展廳,采用高新科技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展示手法,全方位、立體化地講述了劉公島的三大主題文化:劉公文化、甲午戰爭和英租歷史,被稱為解讀劉公島的百科全書。具體包括六大景觀:一是海圣殿,精選30多噸、上千種天然彩色玉石,由江南著名玉雕藝人精雕細琢而成的彩玉壁畫,生動講述了漢代皇太子劉民歷盡艱辛漂泊至劉公島的傳奇經歷,集中展現了劉民在劉公島上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故事。二是望海樓,始建于唐代,系登州刺史為迎候武則天東巡所建,名噪一時,后毀于戰亂。復建的望海樓,高約九丈,為博覽園最高點,分為春福廳、夏祿廳、秋壽廳、冬禧廳四層,樓內匯集了國內20余位頂尖工藝美術大師的精品杰作,堪稱“藝術寶庫”。三是中華海壇,為紀念甲午戰爭110周年而建,與天壇、地壇并稱的中華海壇,是國內唯一的祭海神壇,壇中高16.8米的定海神針巍然聳立,古代寶鼎雄渾大氣,五十六條巨龍盤踞壇座,整體架構氣勢磅礴。四是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290平方米,通過場景復原、影視蠟像、雕塑等先進展示手段,真實再現作為“七子”之一的威海衛被英國強租32年、劉公島被英國強租42年的屈辱歷史。五是鯨館,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存放有世界上岸最大抹香鯨(長約19.6米,重50.1噸)的表皮、骨骼以及重要器官的標本,并通過模擬海洋生態環境,以展示標本為主體,綜合運用圖片、展板、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全面展示了抹香鯨及相關鯨類知識,是國內最具規模和特色、檔次最高的鯨豚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六是釣魚島主權館,由國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市海洋漁業局和劉公島管委三方共建,于2015年9月7日在劉公島開放。該館是我國第一個全面展示釣魚島歷史與主權的專業場館,通過近百幅真實的歷史圖片、詳實的歷史資料和珍貴的文物實物,從享有主權、宣誓主權、捍衛主權三個角度,深入闡述了釣魚島的滄桑命運,用歷史事實和法理道義闡明了釣魚島是我國固有領土,中國對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12、劉公島高爾夫博物館
劉公島高爾夫博物館,于2012年5月開館,分室內展館和室外遺址兩部分,其中,室內展館展示了古董捶丸、國內外各時期仿古高爾夫球及歷史文獻資料、古董桿具和器具、繪畫、報紙、照片、歷史明信片、郵票、煙標、商標等珍貴實物,同時采用聲光電、雕塑等藝術手段,全面、生動、形象地展示高爾夫運動的起源和發展脈絡。展館主題包括高爾夫的起源、中國高爾夫完整進化史、中國近代高爾夫運動興起、當代中國高爾夫產業發展概況等內容。室外部分,為原址原狀修復后的英租時期劉公島高爾夫球場,設有國際標準九洞,球道總長3029米,沙坑采用蘇格蘭桶式深坑,球道草采用原球場使用的結縷草,大部分樹木保留了原始的森林狀態,完全傳承了當年球場的林克斯風格。
13、唐長沙窯博物館
唐長沙窯博物館為展現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體現國家強大的文化自信。按照“傳承、共通、分享、引領”的原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的宗旨,在原為英租時期建設的英利商行,修建了唐長沙窯博物館,展廳面積約為500平方米,主要展陳兩千年前唐代中晚期的各種器型的瓷器等,唐長沙窯博物館對于研究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和市井文學、中外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