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有南北之分,這里歷史悠久,始于東魏而興于北齊,這里的佛像風格是在北魏晚期風格制式上的延伸,北朝石窟藝術最后高光時刻,那么響堂山石窟南北哪個好呢?
響堂山石窟
兩座響堂石窟,北先南后。有一種說法,北響堂石窟的開鑿,主要是為安葬北齊高祖皇帝高歡。南響堂石窟的開鑿,則是用于北齊皇帝往來于陪都晉陽與鄴城之間沿途休憩的離宮。
相比于北響堂石窟的皇家氣派,南響堂山石窟更世俗更富變化,仿佛一個“私家”石窟,二者之間好比江南私家園林與帝都皇家園林的差異。因此,觀賞響堂石窟,最好先南后北,這樣才有漸入佳境的意趣。
石窟區別
響堂山石窟始于東魏而興于北齊,其風格是在北魏晚期風格制式上的延伸,是北朝石窟藝術最后的高光時刻,學術界將其雕塑藝術譽稱為“北齊造像樣式”,對隋唐影響深遠。
北響堂有三個較大的主洞,為北齊皇家出資開鑿。另有三教洞、文官洞、關公洞等小窟。
南響堂有七個小型石窟,主要為北齊權臣貴族開鑿,其中第7窟的伎樂飛天很出彩,美輪美奐,藻井中心雕有蓮花,周圍刻有兩兩相對的吹笙、吹笛、彈琵琶、彈箜篌的飛天像四組。
網友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