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位于歐洲的意大利半島,是一個國土面積超級小的宗教國家,基督教的教皇就住在里面,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教徒前來朝圣,這里宗教氛圍非常濃郁,下面給大家分享梵蒂岡旅游攻略匯總。

關于時間安排:
首先如果時間相對充裕且興趣濃厚,梵蒂岡絕對可以安排一整天時間。
大部分的一天安排都是:圣彼得大教堂(含廣場)和梵蒂岡博物館,晚些時候到圣天使堡拍個外景,通過圣天使橋返回羅馬的住處。
圣彼得教堂和博物館的先后順序:
因為博物館有路通向大教堂,所以大部分人的安排是先博物館后教堂。我們特地為了錯開博物館的高峰,選擇了先教堂后博物館,所以在網上預約了下午一點的博物館。
好處:去教堂時人少。教堂早上七點就開門,早起的鳥兒甚至可以先去后花園看看再進教堂。我們帶著老人(還非要在住處做了早餐吃完,再搭地鐵)快九點才到,進了大教堂還誤打誤撞排到了最右邊的隊伍——剛好是教堂登頂,于是毫不猶豫選擇先登頂。所以也不可能錯過旋轉樓梯——這是先博物館后教堂很容易錯過的。等我們下來進教堂大廳時,登頂的隊伍排上了大隊,這個時候再打算看大翅膀就不知等多久了。
壞處:需要從圣彼得廣場的原入口離開這個國家,繞梵蒂岡城圍墻半圈再從博物館的入口進入。看完大教堂和廣場一般已近中午,在烈日下暴曬著走一公里也許不那么明智。而且,博物館并沒有因為是下午而游客變少,旅游團們還是在幾個著名場館擠滿了整個通道。另外,早上登頂俯瞰羅馬城的時候是逆光,如果下午順光的時候拍照應該更好。
所以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先教堂后博物館,因為可以趕早登頂,而博物館從早到晚人都多,無非就是多走些路曬些太陽。盡可能早的到達教堂廣場,有時間可以去花園溜達下,沒時間登頂后俯瞰花園更美。圣彼得教堂早上七點開門,可以在剛開門不久游客不多時好好欣賞那精美的五個大門—圣門、圣事門、中門、善惡門、死門,我們登頂下來再進教堂大廳時,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經讓人無法駐足在門前了。
其他一些注意事項:
1、梵蒂岡城只有兩個入口,大教堂廣場和博物館,整個梵蒂岡也就包含這倆外加后花園,后花園在教堂登頂時俯瞰更有感覺。如果看見大部隊在排隊,那是博物館的方向。排隊口處會有三哥模樣的人攔住問你是否有票,沒有預約票的左邊靠著城墻排隊——從隊伍的長短目測,這四歐的預約費值了。網上提前預約門票鏈接:https://biglietteriamusei.vatican.va/musei/tickets/do?action=gototipovisitapertag&tag=museibigliettiingresso&weblang=EN
2、有一些時間的話還是建議教堂登頂。旅行團只給45分鐘參觀教堂的除外—除非你就是想看教堂大翅膀,因為登頂就需要這么多時間了。票價8歐電梯6歐樓梯,有體力那320階臺階非常easy,即使電梯上去,后面還有很多臺階需要爬。
3、博物館附近有家中餐“寬窄巷子”味道還行。沒錯,一聽就知道是川菜,但肯定是當地改良版的,味道好過羅馬老城區的天津飯店。大眾點評上搜索吧。
4、選擇坐地鐵來梵蒂岡,而不是公交。乘坐地鐵A線,Ottaviano San Pietro站下車就離教堂或博物館不遠了。羅馬的公交實在是沒譜(你順利等到是你運氣好),這可能就是地鐵里人還挺多的緣由吧。
5、梵蒂岡博物館實在是館藏豐盛,好好看一整天都逛不完。順著人流到拉斐爾房間和西斯廷禮拜堂的分岔口時,要先去拉斐爾房間,然后只有一條道通向西斯廷禮拜堂。我們到分叉口時跟著大部分人去了西斯廷禮拜堂,出來后雖然看見一個箭頭通往拉斐爾房間(估計也很繞),但之后并未再看見標示。等問工作人員時,被告知拉斐爾房間5點30關門(整個博物館6點關),當時5點33而西斯廷禮拜堂里還站滿了人(我們在里面也呆了很久)。也就是說,時間如果不甚充分,要先去拉斐爾房間后去西斯廷禮拜堂。建議帶一副小望遠鏡看禮拜堂的壁畫,否則高高的穹頂實在是看不真切。另外請提前做好功課,強烈建議在梵蒂岡博物館租講解器,有中文講解哦。
6、西斯廷禮拜堂不能拍照,拉斐爾房間沒限制。梵蒂岡博物館門票的畫就是拉斐爾房間里雅典學院的大哲握手。要記得照相留念哦!

每天清晨六點,教皇起床的第一件事是跪倒在基督耶穌像前做彌撒。
而在教皇宮的大門前,穿條狀制服的瑞士侍衛隊也開始了一天迎接來自四面八方游客的工作,他們端著槍走來走去,象征的意義遠遠大于實質的意義。這些精心挑選的侍衛在接受這份神圣的工作前,都要向教皇效忠,并承諾獻出自己的生命。

梵蒂岡,世界上人口最少、面積最小的國家,僅0.44平方公里。可就是這個跟天安門廣場差不多大的國家,卻影響著世界上超過10億的人。
大早起來,搭乘地鐵A線,從西班牙廣場旁邊的民宿出發只需4站,到Ottaviano San Pietro下車。沿著指示牌一直走,不能跟著人流,因為大部分的旅行團和游客都選擇梵蒂岡博物館作為第一站,而我們先要去的是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4世紀在圣伯多祿(就是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是1503年尤里烏斯二世開始重建,并持續120年才完工。主持設計的人包括眾人皆知的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多名大師。
到達的時間尚早,游客還不多。從不起眼的一個門進入,豁然開朗,巨大的廣場映入眼簾,中央豎立著來自埃及的方尖碑,不遠處古典造型的噴水池里盛開一朵朵的水花。
圍繞方尖碑,是兩個半圓的長柱廊,仿佛兩條手臂抱住來自遠方的你。圓柱上有圣人像,據說有140個之多。這個廣場,出自建筑大師貝爾尼尼之手,是在圣彼得大教堂完工之后建造的。

坐在圣彼得廣場的臺階上吃完早點,不知道怎么就走到了教堂的側面,然后就到了登頂的售票處。既然到這兒了,索性就先登頂再看教堂吧。事后證明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出來的時候乘坐電梯的入口已經排了長隊。票價分兩檔,爬樓梯5歐,坐電梯7歐。其實樓梯沒有想象中的多,大概爬了十幾分鐘就到了一個平臺(電梯也是到這里)。到頂尚遠,需要繼續向上爬,不知道轉了多少圈,越向上越窄,最后通過一段異常狹窄陡峭僅能通一人的過道,這才腳踏實地。

幾乎每個旅游攻略上都把“登上圣彼得大教堂俯瞰羅馬城”作為梵蒂岡必須體驗的,到頂之后,確實所言不虛。隔著鐵絲網,在離天堂最近的地方,看永恒之城,無以倫比的壯觀。辛苦爬的幾百級臺階算是最好的回報。穹頂下,鑰匙狀的圣彼得廣場一直向遠處延伸開去,羅馬城壯麗的景色展于眼前。鑰匙象征著圣彼得開啟天國之門的金鑰匙,是圣彼得的標識,在宗教題材的雕塑和繪畫上若看見一個老頭拿著鑰匙,多半就是圣彼得了。

彼得(Peter)是耶穌的大弟子,位列十二門徒之首,曾是加利利湖上的漁夫,后跟隨主傳播福音,耶穌稱他為教會的磐石。后來耶穌被猶大出賣,在眾門徒當中他表現得最軟弱,在敵人面前否認認識耶穌,甚至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后,他跑回加利利湖重操捕魚舊業。當耶穌復活后重新在他面前顯現,彼得才終于知道,耶穌不是凡人,真的是神的兒子。最后彼得被羅馬皇帝尼祿迫害,臨死前沒有忘記自己曾經的懦弱,要求被倒釘十字架上。他說:"我不配和我主耶穌基督以同樣的方式殉道。"直到君士坦丁皇帝改信基督教,為紀念圣彼得,在其墓地周圍建了一座教堂,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的雛形。

對于金、銀兩把鑰匙,傳說是基督給圣彼得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權力都交給他。西斯廷禮拜堂有一副佩魯吉諾的壁畫描述的就是這個場景:耶穌俯首站著,手持鑰匙,彼得單膝跪地,右手接過金銀兩把鑰匙,金的那把是開啟天堂大門的;銀的那把是開啟地球圣殿的。這就意味著彼得被賦予了掌管天上地下的權利,由此梵蒂岡將交叉在一起的兩把鑰匙作為自己的標志。

基督向圣彼得交付天堂鑰匙,圖片來自網絡
在教堂的盡頭,圣彼得寶座的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你也可以發現她們的手中握著的也是開啟天國的金鑰匙。這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青銅寶座,是圣彼得大教堂不可錯過的精品之一。寶座上方最引入注目的是光芒四射的圣靈鴿子,好像展開翅膀,帶你飛向天堂。

在寶座的前方,是貝爾尼尼另外一件絕世作品——青銅華蓋。從中門步入大教堂,這個黑魆魆的高大“轎子”恐怕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了,沒有人會錯過。四個螺旋銅柱如游龍般向上攀升,估計高度在10米左右,雕刻的粗狂又不失精細,銅柱可見鑲嵌的枝葉,四角的柱頭頂端是四個天使。我無法想象,貝爾尼尼是怎樣完成這樣恢弘的作品。他應該會有很多助手吧,我想。

圣彼得大教堂的鎮殿三寶除了上面的兩件,在大殿右手邊的小堂中,就是米開朗基羅的《圣殤》,被稱為教堂中最優雅的作品。窄小的空間里大家都擠在玻璃窗的外圍,白色的大理石雕像打著暖色的鎢絲燈,別有一番感覺。這是米開朗基羅24歲時的創作,而且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簽名作品。死去的基督身體廋弱、細長,橫倚在圣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圣母面容清秀、年輕、美麗、端莊,低著頭靜靜的看著兒子,隱隱露出淡淡的憂傷。

除了“三寶”,殿堂及裝飾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進門就發現一個接一個大大小小的旅游團,殿堂里人頭攢動,驚嘆聲、快門聲、講解聲匯成一片汪洋,把我吞沒,在歐洲的景點很少會有如此喧鬧的場景,何況這是教堂。殿堂之宏偉令人乍舌,高大的石柱、穹頂,到處是色彩艷麗的壁畫,精美的雕刻,一切都美輪美奐。這通天的巨大穹頂出自米開朗基羅老年時的手筆,這是一座豐碑,足以讓他封神,事實上他的同代人也是這么稱呼他的。

這絕對是我見過的所有教堂里最大的,最壯觀的,最攝人心魄的圣殿。無意走進一間祈禱片堂,門口有守衛,只有祈禱者才準許入內。挑開門簾,滿眼的金碧輝煌,虔誠的教徒或坐或跪,安靜的掉一根針在地上都能聽見響動。挑高的頂,瑰麗的黃色燈光打在一幅幅壁畫上,正面是耶穌的雕像,我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形容看到的一切,只懷疑自己不是在人間。

屏住呼吸片刻,靜靜的欣賞著。轉頭出來,又是一片嘈雜。旁邊一個導游隱約在講,圣彼得大教堂與基督教歷史上許多事件都有關聯,早期基督教、教宗國、宗教改革、宗教公會等。直到現在,教宗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多個天主教的儀式。

如今能夠看到如此富麗堂皇的大教堂,我們最要感謝的是教皇尤利烏斯二世(Julius II)。1506年他決定拆毀舊的巴西利卡教堂,以新方式新建一個無以倫比的新教堂。任務委派給布拉曼特(Bramante),一改之前長方形的傳統設計,他的方案是融合古羅馬圓形大劇場和萬神廟特點,建一座舉世無雙的四方教堂。種種原因,后來方案屢次變更,主持人多次易手,我們如今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除了規模巨大,跟最早的計劃早已變了樣子。現在的時代再也無可能花費巨資建造這樣豪華配置的大教堂,也只有當時教權的發展高峰造就了教皇的獨裁和野心,才有了這樣遺世的奇跡。可另一方面,浩大的工程修建耗光了教廷所有的錢,使得后續的教皇利奧十世為了籌集資金開始售賣贖罪券,最后引發了宗教改革。
西斯廷禮拜堂里,游客沙丁魚似的擁擠著,密密麻麻一片,宛如北京早高峰的地鐵,不同的是所有人都保持一個姿勢長時間不動搖,整齊劃一的仰著頭,緊盯著天花板。米開朗基羅這一輩子的頂峰作品《創世紀》就在這里,這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名氣最大的畫作之一。

上帝與亞當的手指將碰未碰,這凝固的瞬間,勝過亞當夏娃電光火石般的深情相望。上帝與人幾分曖昧,幾分期許。這一指連通著靈與肉,生命與輪回。

米開朗基羅的畫其實非常好認,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首先,人物大多全裸,但不色情,是健美的感覺。其次,畫的幾乎都是男人,女人很少,男人都是體魄豐滿的肌肉男,好像一個個都是常年健身的肌肉男。再次,就是3D立體效果出眾,一個個人物似乎要飛出畫面。這應該歸功于他雕塑的底子和基礎。沒有人能夠想到一個初出茅廬的雕刻家第一次就能夠創作出如此宏大的畫作。

站累了,脖子仰的酸了,坐在靠墻的石臺上休息,繼續驚嘆于眼前的氣勢磅礴。真的是屏住呼吸,仔細的觀察,小聲的與同行的人討論這幅畫怎樣的偉大。一個人怎么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4年7個月)完成如何巨幅的作品(500多平米)。不自覺的,大家的聲音隨著興奮開始放大。不時的,工作人員的提醒聲就會回蕩在小堂里:“請大家保持安靜!請不要拍照!謝謝!”
“你看亞當,是不是有點像大衛?”我跟身邊的kk嘀咕。“是啊,是啊,都是體魄健壯的裸男。”
后來讀傅雷講米開朗基羅的文章時,引用老米自己的話“雕刻是繪畫的火焰,他們的不同有如太陽與受太陽照射的月亮之不同。”于是明白了,他的畫永遠像一組雕刻。
大部分游客的注意力都只顧盯著天花板,大家已然忘記去欣賞窗下的一周壁畫。也許只有讀過美術史上的人才曉得,西斯廷禮拜堂內除了老米的大作之外,也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拉斐爾、波提切利、佩魯吉諾等。當然,就算是四周的壁畫,最耀眼的還是米開朗基羅的《末世審判》。

毫無疑問,米開朗基羅是個宗教狂熱者。不是一個虔誠、執著的天主教徒,怎能創造出這場宏大的宗教盛宴。
對于他,這曠世杰作卻也是莫大的諷刺。米開朗基羅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畫家,繪畫這勾原是老米從未學過而且瞧不起的,他一直認為天頂畫的指派是嫉妒他的敵人合伙為難他,讓他出丑的。當時老米正在專心致志的幫助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建造陵墓,可由于拉斐爾和布拉曼特的攛掇和嫉妒,教皇改變了注意,下令讓老米放下刀筆,去為西斯特禮拜堂天頂拿起畫筆。
最開始,老米是拒絕的,但無奈教皇的威逼利誘,最終接受了這項委托。之后傲慢的尤利烏斯二世和同樣脾氣暴躁的老米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那段著名的“你什么時候完工?”“等我能夠的時候。”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段佳話。
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天頂畫震驚了當時的藝術圈。可他并沒有止步于此,繼續畫、繼續雕,《末日審判》《垂死的奴隸》《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后入無法企及的輝煌,直到老年還主持了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頂工作。若是知道米開朗基羅當年為了完成大衛的雕像,這個工作狂曾經四個月不分晝夜的拿著錘子叮叮當當,甚至沒有時間脫掉自己的靴子,你可能就明白了也只有他的一生中,才能完成如何眾多偉大的作品。

圣彼得大教堂(詳情參考>>開啟天國之門——圣彼得大教堂|絕世梵蒂岡)是整個西方基督教的教堂,聞名遐邇實屬正常。而西斯廷禮拜堂作為教皇個人的祈禱之所,享譽于世要完全歸功于米開朗基羅一個人。

梵蒂岡博物館沒有人會錯過,哪怕要頂著烈日排上幾個小時的長隊。如果說羅馬的中心是梵蒂岡,梵蒂岡的中心是梵蒂岡博物館,那么博物館的的中心就是這間小小的禮拜堂了。相信,你也不會錯過。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